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儿子与情人》:精神与肉体,生命哲学的深刻探讨

铛铛铃2025-09-23文学238人已围观

简介

在情感类话题里面,性和爱情之间的关系被讨论了无数次。要么性是性,爱是爱,就算没有爱情,性还是可以有的,两件事可以分得清清楚楚。毕竟,哪有那么多爱情,如果非要有爱情才能谈性说爱,那大部分人不都得当和尚、当尼姑去?

但也有人不答应了,没有性的爱,就像过家家,高级点的说法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可这么虚无缥缈的事情,对普罗大众来说太遥远,听听就不太靠谱。那没有爱的性就更是耍流氓,毕竟自由恋爱的年代,两性之间情投意合最重要。在这个话题上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从来没有定论。

其实这个问题啊,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被一个英国作家讨论过了,甚至关于这个问题呢,他还写了好几部小说。这位作家呢,就是D.H.·劳伦斯。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部谈性说爱的小说,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

这部出版于1913年的小说呢,讲述了保罗·莫雷尔的成长故事。沃尔特·莫雷尔是一个矿工,而他的妻子盖特鲁德·莫雷尔则出身中产阶级之家。不同阶级在教养、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差距,令这对夫妻的关系日趋冷漠。在没有任何出路的家庭生活里,盖特鲁德逐渐意志消沉,感到自己活着如同行尸走肉。

就在这个时候,她的第二个儿子保罗出生了。盖特鲁德呢,把这个孩子视为自己人生的希望,把他绝大多数的爱和关怀都倾注到了这个孩子的身上。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呢,并不像它的标题那样清晰,以至于在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完全理解这本书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有的人认为呢,这是一个母亲迷恋儿子,而儿子也爱慕母亲的荒唐故事。因为母子之间的类似畸形的依恋关系,导致保罗长大以后没有办法正常恋爱。而她的两段恋爱经历呢,又有点扑朔迷离,他和两个女友之间的关系最终也是无疾而终,中间的缘由却又让人摸不清头脑。

那么,《儿子与情人》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保罗和他的母亲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而保罗的恋爱经历又将如何?谈论性与爱的问题,关于两性爱欲和灵肉的问题,劳伦斯又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接下来就请跟随我的声音,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一个绝望的妻子,人生被婚姻埋葬。《儿子与情人》的故事从莫雷尔夫人31岁的时候开始,那时她已经结婚8年,和她的丈夫沃尔特·莫雷尔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七岁的儿子威廉和五岁的女儿安妮。莫雷尔夫人长得非常娇小,气质文雅柔弱,此时她忧心忡忡,因为她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这个将要来到人世的孩子,让她心神不宁,因为她自己活在这个世界,就像是在熬日子。这里的生活极其无聊,她和她的矿工丈夫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她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在当时的英国,她又不能离开她。

在矿区的日子,每天就是和贫穷、丑还有庸俗打交道。在莫雷尔夫人身上,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阶层差在家庭生活中画下的鸿沟。莫雷尔夫人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祖父曾经做生意,家底殷实,可惜家道中落。她的父亲呢,是个工程师,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她优雅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价值。她生来就对各种事物有着旺盛的好奇心,理解能力很强,很喜欢和其他人交谈,她尤其喜欢和一些受过教育的人谈论宗教、政治和法律。

而沃尔特呢,却是一个来自工人阶级的矿工,他十岁就开始下矿井干活。他不知道什么是宗教,什么是法律,什么又是政治,他只知道感官的享受,在矿井工作挣钱,工作之后去酒馆喝酒。在当时的英国呢,能被定义为中产阶级的家庭,家里的男主人往往从事公司经理、学校教师、律师、医生还有公务员一类的职业。这类职业虽不及传统的贵族享有声望,也不如资本家那样拥有财富,但他们的工作内容往往和知识有关,也就是所谓的脑力劳动,这就让他们和社会底层需要出卖劳力的工人阶级区别开来。

正是这样的家庭条件和氛围,塑造了莫雷尔夫人的心智。她所需求的理想伴侣,应当是一位能够与她在心灵层面沟通和交流的对象。和莫雷尔夫人的人生追求完全相反,矿工身份的沃尔特是个非常粗犷的男人,他的出身和工作环境并不要求培养他的精神性。在工人阶层的世界里,强壮的身体和纯正的男子气概就是一切。这种阶级性的差异,甚至体现在莫雷尔一家的生活语言上。

无论什么时候,莫雷尔夫人总是使用非常标准的英语,优雅精确的语言背后包含着她的教养和习惯。在孩子的教养上,她也要求她的孩子们使用文雅准确的英语。而沃尔特始终都在说着粗俗的方言,这一切都让莫雷尔夫人,在矿区显得格格不入。可以说正是莫雷尔夫人对精神价值的坚持,她始终不愿意向她的丈夫以及生活环境妥协,也从未融入过沃尔特代表着的工人阶层的生活圈子。

对于莫雷尔夫人来说,婚姻不幸最直接的原因是她在舞会上对沃尔特一见钟情,然后下嫁到了更低的生活阶层。而她那工人阶级的丈夫无法满足她的精神需求,这让她觉得自己活着犹如行尸走肉。而更让她感到绝望的是,沃尔特对现状毫不知觉,他既没有为家里捉襟见肘的贫困环境感到羞愧,也没有想过依靠自己的努力跻身更好的阶层,甚至她也没有考虑过孩子们的未来,如何让她的下一代获得更好的教育,改变自己的生活。

当莫雷尔夫人处心积虑想要把自己的孩子谋得一份事务所或者办公室的职位时,沃尔特考虑的却是孩子年纪差不多了,可以跟着自己下井干活了。因此,曾经有人说,莫雷尔夫妇是劳伦斯笔下最具代表性的夫妇之一,他们之间的冲突包含着劳伦斯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之间的冲突,男性和女性、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物质和精神、肉体和心灵。

正是在莫雷尔夫人对婚姻和人生都陷入绝望的时候,保罗出生了。一开始,因为莫雷尔夫人已经不爱她的丈夫了,所以她把保罗看成是麻烦和负担。可当他仔细看这个孩子的时候,他发现这个孩子长得很好,却总是皱着眉头,看起来心事重重,似乎正在理解什么是悲痛的情绪。而她的眼睛和自己一模一样,却看上去有些阴郁。那一刻,莫雷尔夫人对这个孩子产生了难以言喻的情感,就好像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在她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理解了她的苦痛。她的内心产生了全新的热情,她要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去保护这个孩子。而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莫雷尔夫人对此充满期待。

分裂的儿子,他的内心如同钟摆

保罗从小就是个温柔安静的男孩,总是跟在母亲的身后,如同他的影子。同时她总是多愁善感,有时候会没有缘由地意志消沉,闷闷不乐,坐在一边哭泣。在保罗的成长经历里,他深切地受到莫雷尔夫人失败而充满创伤的婚姻生活的影响。他知道母亲从来没有幸福过,这使她充满忧愁,她想帮助母亲,却总是无能为力,内心总是被这样的哀愁所困扰。

渐渐的,情感细腻的保罗在绘画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他坚持不懈地画画,逐渐有了自己的名声。但他依然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母亲。莫雷尔夫人每天总是等着保罗回家,跟她倾诉自己白天时候的种种想法,遇到的种种事情也会告诉保罗。而保罗总是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这对母子就这样相依为命的生活着。

沃尔特在家庭生活里是长期缺席的,白天他在矿井里忙碌,工作结束,他总是流连各种小酒馆,把自己泡在酒精里搞得醉醺醺的,直到深夜才会回到家里。而保罗对世界和家庭的观察和理解,都是在莫雷尔夫人的教养下形成的。也因此,保罗和莫雷尔夫人一样,他痛恨自己的父亲。可以说,在莫雷尔一家里,莫雷尔夫人的意志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由于她有意无意地排斥,原本应当成为一家之主的沃尔特反而成为了这个家庭里的局外人。他终日忙于矿里的工作,夜间在小酒馆里流连,回到家里和妻子还有孩子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想法还有情感状况几乎一无所知。

然而,对保罗来说,纯粹由母亲所建立的世界是不完整的,哪怕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潜意识依然在渴求着父亲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母亲的强力控制,而充满了男子气概和阳刚之气。在劳伦斯的笔下,沃尔特所代表的矿工或者说工人阶级的生活,并不只是蛮力、冲突、愚昧、丑陋和赤裸裸的欲望。对于劳伦斯来说,矿井是个非常特别的地点,它位于地底深处,堆满肮脏的煤渣和尘埃,远离人类世界的文明和理性。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灰尘不正是大地的一部分吗?矿工的生活和工作跟大地之间有着最隐晦也最密切的联系。相较于文绉绉的中产阶级,工人的生活代表着另一种人性,它更坚强、更有力量,也更贴近自然的生命力。健全的人格或许应该是混合型的,他恰到好处地包含着中产阶级教养中的智识,让人思考和判断,同时他也离不开普罗大众,他紧密地和自然还有大地联系在一起,让人学会真实的生活。他有力量也有温度,它带给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悲伤,他有最真实的爱和痛苦。

然而,在母亲偏颇的教养方式里,保罗的内心如同一颗畸形的树一样成长。中产阶级的智识在他这里是近乎偏狭的清高和虚无缥缈的理念,而父亲则是被疏远甚至是被敌视的。不健全的人格令保罗像是一个钟摆,徘徊不定,内心充满分裂和迷茫。这种分裂体现在保罗的两次恋爱经历里。

精神的伴侣无法抵达真实的生命

正是因为保罗对母亲世界的向往,让他在青年时代迷恋上了米利安,这是他的初恋情人。米莉安是个怎样的女性呢?米利安身上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是她的眼睛,她的眼睛时常漆黑的如同一座教堂,却仿佛随时能够喷射出旺盛的火焰。她的面容沉静温和,经常是一副沉思的模样。在很大程度上,米利安就是另一个莫雷尔夫人,她跟莫雷尔夫人非常相似,他们的灵魂深处都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怀和幻想,他们都相信知识和教养对人性的重要性。

米利安甚至更加理性,她相信只有知识和工作才能改变命运,而不是依靠一个男人。和莫雷尔夫人的情感方式非常相似,当他们喜欢一个男性的时候,他们总想完完全全地占有它,不仅是肉体,还有心灵。因此,当这个男性恰好是保罗的时候,米利安激起了莫雷尔夫人强烈的敌意。尽管他们两个人是这样的相似,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太过相似,莫雷尔夫人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意识。她疯狂地指责保罗和米利安的恋情,她痛苦地咆哮着:“我怎么可能忍受这样的事情,你可以和全世界任何一个女人恋爱,唯独她不可以,她会把你从我身边彻底夺走,不会给我留一丁点的位置,一丁点都没有。”

也正是因为米利安和莫雷尔夫人的相似,最初的米利安对保罗来说,有着非常致命的吸引力。正是她温和而睿智的品格吸引了保罗,他们的精神有着太多的契合点。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保持着灵魂伴侣一样的柏拉图式恋爱关系。对于保罗来说,和米利安谈论自己的作品,是最愉快的事情了。那时,米利安的眼睛总是充满炽热的爱,而保罗也总愿意跟她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设计。和米利安说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总是怀有前所未有的激情,而米利安也总是恰到好处地激发着他的想象力。

当他们的恋情想要更进一步的时候,他们却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身体的困境。米莉安越是美好,保罗就越是感到痛苦。因为在精神的迷恋之后,就像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一样,她渴望肉体的结合,他想要在性爱的体验里和米利安享受肉体的快乐。然而,米利安却不适应这样的过程,肉体的快乐对她来说毫无诱惑,她只想和保罗在柏拉图的精神恋爱里沉沦。这让保罗备受打击,以至于他对米利安的爱情生出了憎恨,他越是迷恋米利安,他就越是痛恨她,越是害怕她。

因此保罗指责米利安,她实在是太抽象,也太理想了,她虚无的飘在半空中,追求高尚的理念,却从不理会身体和情欲。这还不够,她还想要在精神上彻底占有保罗,她要抽干他,她要控制他,让保罗的灵魂彻彻底底成为她的傀儡。如果是这样,米利安和莫雷尔夫人又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在米利安的身上,保罗彻底释放了他对这两个女人企图控制他、占有他的痛恨。这一点是他无法向母亲宣泄的,因为这样的保罗是莫雷尔夫人塑造的,他不敢也不能去否定他的母亲,因为这和否定自己的过去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对于米利安,她可以彻底释放自己的痛苦和不满,她厌倦的是这种跟她母亲如出一辙的情感方式,她需要独立,她需要自由,以及她隐藏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世界的那些渴望,也是他人格的匮乏之处。肉体、欲望、真实、自然还有生命力,在米利安的身上,他无法获得这些,她不能满足。保罗抛弃了米利安,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女人克拉拉。

感官的激情、稍纵即逝的海

和米莉安完全相反,克拉拉是个充满激情的女人,她彻底唤醒了保罗内心的情欲,并和保罗一起飞快地坠入了性爱的欢愉。通过和克拉拉的性爱体验,保罗彻底懂得了欲望的巨大力量。在这里,劳伦斯把性爱对人类的力量提升到了启蒙的位置,就像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果实,明白了人类性与爱的真相,从此被驱逐出伊甸园,去体验人间的悲欢喜乐。这对人类的始祖,他们的流放开启了人类的真正历史,因为性爱,人类从无欲无求的无聊和冷漠里解脱,认识了令人狂喜的生命浪潮。

这种热情、盲目、甚至有些野蛮的欲望,却让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通过和谐的性爱,人和人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可以交融和结合,可以体验心灵的狂喜和狂喜之后的宁静。然而,在这样狂热和迷醉的性爱关系里,克拉拉很快就感受到了有什么东西是缺乏的。肉体欢乐的顶点已经到达,可是还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她没有,她知道,保罗也没有。

正是因为缺少了这至关重要的东西,肉体结合带来的幸福永远都是转瞬即逝的。克拉拉迫切地想要知道这是什么,因为她想要幸福的感觉能更久停留,她想要在幸福的过程里把握到某种永恒的东西,否则肉体的快乐就像是海面层层涌动着的波浪上的泡沫,随时随地都会消散。因此克拉拉总是沉浸在随时失去保罗的痛苦里,这一点保罗看得更明白。克拉拉很美,美得让人惊叹,清晨和大海也无法企及她的美丽。

然而对保罗来说,克拉拉就是海面上的浪花,他在意的根本就不是克拉拉本人,而是克拉拉带给他的肉体快乐,因为他不爱克拉拉,他们之间只有肉体和欲望的吸引,没有精神和灵魂的共鸣。克拉拉感受到的匮乏和空虚是爱情,就像克拉拉抱怨保罗那样:“你只有在晚上才会爱我,一到天亮你就对我漠不关心。”最终保罗也离开了克拉拉。

在保罗的身上,爱和欲望是彻彻底底的两回事。爱是精神性的,而欲望是肉体性的,前者是他从母亲这里学来的精神方式,而后者是他内心潜藏着的来自父亲的感官体验。分裂的家庭生活,造成了他人格里精神和肉体的分裂,也导致了在他心里爱和欲望成了完全不同的事情。

因此,不管是米利安还是克拉拉,都无法满足保罗对爱情和欲望的双重需求。渴望自由和独立的保罗,最后还是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逃回了母亲的身边,他必须孤独地活下去,寻求生命的答案。当莫雷尔夫人去世的时候,保罗感到自己的世界完全崩溃了,他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力量完全是他的母亲赋予的。以前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是他们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着。当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的人生被掏空了一半,她的生命也和她的母亲一起渐渐飘远,逐渐趋向死亡。

她很想有什么人来帮助她,因为她开始意识到,她的生命和母亲之间的联系是这样紧密,以至于他甚至会跟着母亲一起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不管是精神的伴侣米莉安,还是能给他带来感官激情的克拉拉,都无法缓解她的痛苦,因为他始终是分裂的,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她对自己还能不能好好活下去都没有一点自信,但她也不愿意就此死去,她不想死,不甘心就这样顺从自己的命运。

没有谁能帮助她,她就只能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曾经他以为,哪怕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们的灵魂始终会在一起。可当他的身体,特别是他的胸依偎在台阶的栏杆上时,他感受到的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他可以抓住、可以把握的现实世界,而他的母亲呢,早已不在这里了。她想要活下去,哪怕她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那就必须摆脱母亲的阴影。

在《儿子与情人》的最后,保罗坐在火车车厢里,窗外的一切事物都销声匿迹了的黑夜,黑暗覆盖一切,连星星似乎都快被吞噬了。在这幽暗的世界里死去,母亲的灵魂时时引诱着他,让他放弃恐惧和挣扎,顺从悲剧的命运,熄灭最后的生命之光,走向毁灭。但这一次,保罗已经下定了决心,他不愿意听从母亲的召唤,他绝不会随她而去。他望向远处灯火通明的城市,那里隐隐有热气升腾,充满活力,这才是他要去的地方,哪怕前路依然迷茫,但他要回到现实的世界中去。

其实,保罗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劳伦斯自己的问题。《儿子和情人》是劳伦斯最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和保罗一样,劳伦斯的父亲是个矿工,而他的母亲则出身中产阶级,有良好的教养。莫雷尔夫妇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劳伦斯父母的身上,因为阶层和文化的差别,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各种矛盾。而这两种阶层文化在人格中的分裂和对峙,也是劳伦斯面临的精神危机。

通过保罗的成长和恋爱经历,劳伦斯也在重新探索自己的精神困境。在《儿子与情人》里,我们可以看到,保罗经历了两次灵与肉互相分离的失败恋爱之后,选择逃离残酷的现实世界,也回避他不健全的精神世界,回到母亲的身边,在熟悉的母子相依为命的童年状态里寻求庇护。然而,母亲的死亡让他意识到,他必须孤独地在世上继续活下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的文学书写过程里,为自己的精神困境找到的解决方向。

不过,关于精神与肉体的生命哲学问题,《儿子与情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一问题成了劳伦斯此后的小说中不断被探讨的主题。工业文明不断扼杀人的生命力,精神和肉体分离的情况下,人将会在完满的性爱中重获生命的动力,男人和女人都会在性爱的解放中将会重获自由,精神和肉体的爱,是健全的人性里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过度的精神之爱会带来肉体的衰弱,而过于强烈的肉体欲望,则会造成精神的萎靡,只有两者的和谐关系,才能带来人类的心声。

好了,《儿子与情人》这本书呢,我们就分享到这里。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