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红与黑》:法国底层逆袭,终又沉沦的传奇
铛铛铃2025-09-23【文学】23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
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解法国大革命失败后的阶层固化问题。提到阶层固化这个词儿啊,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可能还没出社会的你们呀,还不会对这个问题感到焦虑,不过你们在社会上打拼的父母,可能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了。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呀,社会上升通道即将关闭呀,这些令人恐惧的说法,就是父母们要你们拼命读书的原因了。
那什么是阶层固化呢?意思就是有钱人啊,会一直都是有钱人,穷人会一直是穷人,而他们各自的后代呢,也会继承这一个身份,让穷人没办法通过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这听起来啊,实在是很可怕呀。假如穷人没办法再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好的生活,那他们也许会想,反正努力了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我干嘛要工作呢?你说这个社会会不会乱呢?
不过,这种让人人心惶惶的阶层固化问题,其实自古就有。你说古代人干嘛要搞个什么贵族、平民之间泾渭分明的差别呢?无非是因为僧多粥少,资源不够嘛。少部分的贵族呢,掌握了大部分的资源,这样一来,其他人不就会感到不满吗?于是贵族干脆就定个规则,说服大多数人相信,贵族之所以那么有钱,都是因为神的恩赐或是神圣的血缘,命运就决定在投胎的那一刻,没有什么阶层流动的可能。这样一来呢,被洗脑的很多老百姓啊,就会满足于自己的贫穷。
在现代社会呢,虽然我们相信一个人努力工作能够获得财富,甚至能提升自己的地位,但是阶层固化仍然是存在的。经济学界啊,有一个名词叫做马太效应,就是在解释这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的现象。
今天呢,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啊,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就在讲这个问题。这本小说精彩地描写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阶层固化现象。《红与黑》成书于1830年,当时法国大革命早就结束了,社会恢复到不平等的状态,贵族拥有土地、财富、名望和权力,什么都有,但平民呢,却恰恰相反,还很少有机会能进入上层社会。
主人公于连是一位木匠的儿子啊。于连啊,虽然出身平民,却有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他不生产,却痴迷于读书,能够用拉丁语把圣经倒背如流。因为才华出众啊,于连有机会在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和私人秘书。但于连性格孤傲,自视甚高,他以革命英雄拿破仑为偶像,整天幻想着自己能够以平民身份参军,建功立业,羡慕贵族的生活,同时呢,又对贵族感到不服气。于连仇视权贵,他勾引贵族女人,一方面呢,是想往上爬,另一方面想报复上层社会。说到底啊,于连内心深处感到十分自卑。
后来呢,于连和侯爵的女儿好上了,换上了贵族的姓氏,眼见就要飞黄腾达,却被人写信告发。于连以为这是昔日的情人从中作梗,一怒之下去行凶刺杀,最终因为犯法被送上了断头台,结束其悲剧性的一生。
于连是一个费尽心思去打破阶层壁垒的可怜人,却为此付出代价。他的悲剧呢,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以下的几个问题啊,一起走进小说《红与黑》的世界。首先,小说为什么叫做红与黑,红与黑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其次,《红与黑》是如何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最后,从这部小说中呢,我们能获得什么人生启示呢?
这本书讲了什么主要内容?一个法国底层青年的逆袭与沉沦。故事发生在1830年,法国东部的一座小城维利耶尔市,那里住着一个精通拉丁文的年轻人,他年纪轻轻,只有20岁左右,名字叫于连·索雷尔。和他的哥哥们不同啊,于连呢,从来不帮木工父亲干活,反而常常沉浸于读书,徜徉在他自己的梦想里。但是在父亲和兄长眼里,于连不干活呢,只是因为他懒,因此他们经常打他、骂他。没怎么接受过教育的父兄,怎么能理解于连呢?他最喜欢读拿破仑的作品《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于连有自己的抱负啊,他以拿破仑为偶像,渴望纵横疆场,做世界的主人。但是到了1830年,拿破仑早就下台了,他的派系和支持者也被清洗,所以于连呢,不敢公开自己对拿破仑的崇拜。
活在这个时代啊,于连没办法纵横沙场,可是他仍然渴望成功,于是他便想从事神职。尽管他并不真正信教啊,还是拜在本地教堂的谢朗神父门下,认真钻研起神学来。于连记忆力超强,能够把一本拉丁文版的圣经倒背如流,这事儿啊,轰动全城,人们都觉得他是一个有学问的聪明人。没过多久,神父便推荐他到市长德瑞纳先生家担任家庭教师。
市长呢,是个虚荣心特强的人啊,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胜过这个城市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贫民寄养所所长瓦列诺先生,也需要招聘一个有水平的家庭教师来撑场面。因此,他欣然接受了神父的推荐,不但也不计较于连的出身啊,反而给了他很好的待遇。
这天呢,市长刚把于连领进门啊,一个窈窕少妇,领着十岁的孩子就出现在于连眼前。只见她体态丰满匀称,容貌端正秀美,年龄呢,大概30出头,举手投足间仍然有少女般的娇艳,她既成熟又稚嫩的风韵,给人一种温柔的快感,甚至让人想入非非。这位少妇呢,就是女主人德瑞纳夫人。当市长把于连介绍给她时,她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内心里却暗暗惊讶,好年轻漂亮的教师先生啊。于连毕恭毕敬地向德瑞纳夫人行见面礼,抬起头时呢,看到了她那绝世容颜,于连不由得怦然心动,好一个风情万种、仪态万千的贵妇人呐,气质果然是雍容华贵、高雅大方,以后再教导他孩子的时候,就有机会常常接近她了。
行完礼后,两人目光终于碰在一起,四目对视的瞬间如电光火石。德瑞纳夫人随便说了几句,就矜持地退下了。临走前呢,她偷偷用眼角余光瞄了于连一下,于连看着她的背影远去,也暗地里起了坏心啊,久久不能平静。
事实上,德瑞纳夫人表面上养尊处优,无忧无虑,但她其实啊,是上流社会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她青春年少,市长却已年过半百,她嫁给市长呢,只是为了履行家族义务。德瑞纳夫人呢,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爱情,如今貌美的于连来报到,她岂能没有一点点心动呢?
可是德瑞纳夫人的女仆艾丽莎也看上了于连,还给于连呢,写了一封表白信啊。于连手拿着信笺,心想,我是做大事的人,岂能看上女仆,这小姑娘真是不自量力。话说我应该勾引他的女主人德瑞纳夫人才对,如果能够勾引到这个贵族女人,不就可以一步步往上爬了吗?
于连拒绝了艾丽莎,并谋划向德瑞纳夫人发起爱情的进攻。因为市长常常不在家,于连呢,有大把机会和德瑞纳夫人独处。起初,德瑞纳夫人十分矜持啊,她虽然关心爱护于连,却也不敢逾越。然而两人渐渐熟悉了以后呢,于连便不肯安分了,时常暗示挑逗。
这天,于连计划突破一下。当他们俩坐在一起时,于连心如鹿撞,我用手抓她的手,她会有什么反应,她会不会为此而生气呢?他的手往前伸,又缩了回来,就这样反复几次,于连才下定决心豁出去,一把抓住德瑞纳夫人的手。没想到德瑞纳夫人呢,并不反抗,也不声张。德瑞纳夫人被于连突如其来的抓住,猝不及防,但她也很享受这个美妙瞬间,她心里想,我一个结了婚的女人,又爱上了别的男人了,但是我无时无刻不想着,于连这种可怕的痴情,我在丈夫身上从未体验过。
德瑞纳夫人的防线呢,彻底崩溃了,她架不住于连的诱惑,压抑不了内心的欲望,她和于连有了私情。不过好景不长,于连和德瑞纳夫人有染的事情,就被瓦列诺先生写信告发了。原来德瑞纳夫人啊,觉得自己背叛了信仰,常常向神父忏悔,艾丽莎作为贴身女仆,自然也知道此事。艾丽莎把妇人与于连的私情呢,告诉了贫民寄养所所长瓦列诺先生,而瓦列诺先生呢,当年曾垂涎夫人的美色而没有得逞,如今呢,便趁机将她的出轨行径告诉了当年的情敌,如今的市长先生。
虽然市长得知自己戴了绿帽啊,但他怕家丑外扬,会失去一笔遗产的继承权,他便故意装作若无其事。德瑞纳夫人呢,也将计就计啊,她假意劝说市长辞退于连,从根本上杜绝绯闻,接着又说,瓦列诺先生多情啊,惯于向上流社会的妇女求爱,自己就收过了好几封他的求爱信。市长迁怒于旧情敌,瓦列诺先生戴绿帽的事情呢,就这么翻篇儿了。
话说回来,女仆艾丽莎被于连拒绝后啊,谢朗神父听到了她忏悔时的哭诉。谢朗神父知道于连有攀龙附凤的野心,于连和德瑞纳夫人有染的事情,也在小城传了出去。谢朗神父担心于连的灵魂不能得救,便安排于连三天之内动身到贝藏松神学院,并且呢,一年内不准回维利耶尔市。
市长知道于连要走啊,大喜过望,顺水推舟把他送走了。于连走后呢,德瑞纳夫人的理智,才从炽热的情欲中恢复过来,她始终过不了自己这关,几乎天天到谢朗神父面前,为她和于连的奸情忏悔。另外呢,她天天给于连写信,却从不寄出去,只是自己一遍遍的重读。
光阴荏苒,14个月后的一个晚上,于连再次出现在德瑞纳夫人的房间。德瑞纳夫人再一次情难自禁,两人互诉衷肠,一夜温存。市长发现了,勃然大怒,拿起手枪向仓皇外逃的于连射了几枪。于连躲过枪击后呢,便动身前往巴黎。
原来14个月前,于连离开维利耶尔市去了贝藏松。神学院院长比拉神甫呢,也很欣赏他,让他当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但不久,神学院内部因为教派斗争,比拉神父受到排挤而被迫辞职,于连呢,在神学院也混不下去了。幸运的是,比拉神父和巴黎的贵族拉莫尔侯爵关系甚密,比拉神父呢,推荐于连去巴黎,担任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
于连在去巴黎之前呢,先回了一趟维利耶尔市。既然故地重游啊,当然要和老情人见一面,这就是14个月后,于连和德瑞纳夫人能够重逢的原因。
话说拉莫尔侯爵是个极端的保皇党人啊,法国大革命使他逃亡国外,王朝复辟后,他在朝中恢复了显赫的地位。于连每天的工作呢,就是为侯爵抄写信件和起草公文。侯爵对于于连十分满意啊,对他呢,更加信任了。
侯爵有个千金名字叫马蒂尔德。马蒂尔德年轻漂亮,博学多才,但是性格强势,一家人呢,都听命于她。很多贵族、公子、哥儿啊,在她看来呀,都是没本事的草包,她压根儿瞧不上。
有一天呢,4月30号,于连呢,在侯爵府的家宴上,看到了侯爵的千金马蒂尔德。只见她身穿带孝的黑衣,席间不苟言笑。于连心里想啊,这妞儿挺有性格,虽然我不喜欢她要强的个性,但比起性格温和的少妇,想必另有一番滋味,如果能够俘获这位小公主的芳心,荣华富贵还不信手拈来。
于连十分清楚,对付这种少女绝不能低声下气啊,必须比她还霸道,才能征服她。聪明的于连制定了策略,在和侯爵家的贵族子弟交流中啊,于连表示出远大的志向,在气势上把那些贵族子弟比了下去。这策略奏效了,马蒂尔德一向清高傲慢,蔑视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她瞧不上身边围着她转的贵族男子,却偏偏喜欢上了于连。她相信自己的眼光,假以时日,于连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于连的出身卑微,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因为在马蒂尔德看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跨越巨大的身份鸿沟,挑战传统的婚姻观念,这才算得上是轰轰烈烈的爱情。
话说回来,于连对付女人呢,也确实是有一套。他看透了马蒂尔德的心理,时而对她冷淡,时而对她热情。在于连面前呢,高冷的马蒂尔德再也没有了贵族的骄傲,反而自甘下贱地剪下一束头发,作为凭证,请求于连永远做它的主人。
不久,一个消息在侯爵府炸开了锅,马蒂尔德怀孕了。到底是谁干的好事,我绝不会饶了他。拉莫尔侯爵接受不了这种结果,她正指望女儿将来嫁给哪个王公大臣,好让自己能够获得在国王御前赐座的礼遇呢。
拉莫尔侯爵来到了女儿马蒂尔德面前,她暴跳如雷,质问道:“你这个不知自爱的女子,你和谁干的好事从实招来。”马蒂尔德也是个刚烈女子,敢作敢当,她脱口而出:“我肚子里的孩子是您的秘书于连的。”拉莫尔侯爵听了差点晕了过去,虽然他很欣赏于连的才干啊,但于连是什么出身,他也配得上咱侯爵的千金。拉莫尔侯爵吼道:“大把世家贵胄,你好,选不选,干嘛选中一个平民,气死我了,你以后不要认我是你父亲。”马蒂尔德也不甘示弱:“不认就不认,于连虽然出身卑微,但我看他比许多贵族公子哥都要强。”
不过拉莫尔侯爵最后还是心软了,总不能让女儿跟一个平民受苦吧。他先是给了女儿一大笔金钱和丰厚的田产,又给于连换了一个贵族姓,特拉维奈,他原来的姓氏索雷尔是个贱姓。拉莫尔侯爵呢,还买通教会中很有声望的弗利赖神父,让他默认于连的高贵出身。接着拉莫尔侯爵呢,又提拔于连为轻骑兵中尉。一夕之间,地位、官爵、金钱、美女,于连应有尽有,便得意忘形了,他还认为自己有贵族血统,大革命时期,拿破仑放逐贵族的时候,某个大贵族躲到木匠家生下了他。
就在人生到达巅峰的时候,一阵飓风迎面袭来。这时候,拉莫尔侯爵收到了一封来自维利耶尔市的信件,上面揭穿了于连凭借女人上位的阴谋。拉莫尔侯爵看了气不打一处来呀,把信件向于连迎面扔来:“看看你做了什么好事,你给我解释清楚。”于连捡起信笺一看,上面是德瑞纳夫人的字迹,他恼羞成怒,气得双手颤抖,好不容易爬到了今天的地位,怎么能因为这个女人毁于一旦。于连拿起一柄手枪,连忙赶回了维利耶尔市。
到了德瑞纳夫人所在的教堂,那时候德瑞纳夫人正在做礼拜,于连找到了她,对着她毫不留情地射了两枪。于连很快的就被拘捕入狱。
马蒂尔德也是个有情有义的女子,为了营救丈夫,她不惜抛头露面,东奔西走,通过自己的关系买通了弗利赖代理主教,让他帮助买通陪审团,到时候判于连无罪。而德瑞纳夫人呢,只是受了伤,并无生命危险,她也给每一个陪审员写信,替于连求情。
于连在狱中冷静过来,也觉得太过分了。得知德瑞纳夫人没有死,当初那封告密信呢,也是在当地神父诱导下写的忏悔信,是教会里有人嫉妒,决心要搞他,将此忏悔信公开,让他乐极生悲。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于连的心反而平静了,他看开了,他发觉自己其实更爱的是德瑞纳夫人。在人生最后的日子,有所爱之人每天来陪伴人生足矣。马蒂尔德为此而吃醋,但没有办法,她这颗心早已给了于连,成为了他的爱情奴隶。
审判的日子到了,一向心高气傲的于连倒也是条汉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且一心求死。法庭上,于连面对由贵族组成的陪审团,他大发厥词:“你们不就想看我倒霉吗,你们都是上流社会的人,在你们看来,我只是个出身卑微的乡巴佬,根本不配和你们站在一起,根本不配和你们共享荣华富贵,我说的对不对?”于连说话就像放连珠炮似的,原本安静的法庭发出了此起彼伏的议论声,“这小子死到临头不知悔改”。于连接着又说:“算了吧,我不会跟你们摇尾乞怜的,你们心里面也许正在窃喜呢,你们正好借这个机会杀一儆百,让底层的乡巴佬不要再有攀龙附凤的野心,对不对,来吧,判我死刑吧。”
本来在马蒂尔德和德瑞纳夫人的努力下,于连可能还有一线生机,但此时陪审团彻底被于连激怒了,这小子罪有应得,去死吧。马蒂尔德和德瑞纳夫人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于连被判了死刑。
临近刑期,于连多少心里感到了恐惧,他的父亲也来探监,但他只是关心于连的遗产。于连最终登上了断头台,马蒂尔德重金购买了于连被砍下来的头颅,郑重地安葬在汝拉山的一个山洞。德瑞纳夫人在于连死后三天,搂着自己的孩子也离开了人间。
我们能从书中获得什么?人生的成功,不过是打好手中的牌。
好了,于连的故事呢,我们已经读完了。短短5年间,底层出身的于连机关算尽,终于跻身上流社会,又被人设计陷害,被送上了断头台。人生的轨迹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下子跃升到巅峰,旋即又沉沦到谷底。
为什么这部作品叫做红与黑呢?红与黑分别代表什么呢?红色代表军队,因为当时法国的军装啊,是红色的,黑色呢则代表教会,因为教会神职人员是穿黑袍的。参军从戎和从事神职啊,是当时底层法国青年实现抱负的进身渠道,底层青年渴望阶层跃升,要么学圣经、做主教,要么就参军打仗、建功立业,舍此之外,别无他途。这本书讲的就是法国底层青年于连通过参军和从事神职往上爬的故事,因此就命名为红与黑。
红与黑又是怎么反映成书年代法国的社会现实的呢?其实啊,小说的副标题就叫做1830年记事。小说以于连的爱情为主线,忠实地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社会现实。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神职人员和贵族属于上流社会,城市里的小资产阶级和乡村里的农民,则是下层社会。此前,法国经历了拿破仑大革命洗礼以后,平等自由的理念开始传播,但在滑铁卢战役之后呢,拿破仑被流放,旧有的王朝复辟,下层人呢,也失去了靠打仗博取荣华富贵的机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于连无法披上红色的军装去实现理想,只好不情愿地披上黑色的道袍。
在《红与黑》中,我们看到了贵族的奢靡腐败会的黑暗伪善、革命与复辟相互较量、进步与保皇勾心斗角,更看到社会底层渴望平等而不可得的深深焦虑。
那么,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又能获得什么人生启示呢?
首先,任何时候都不应丧失自己的良知。于连是个有上进心的青年,学习也很努力,这一点值得肯定,但他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为了在成功路上走捷径,违背了社会的公序良俗,更触犯了法律底线,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其次,不要用偏执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与事。事实上,于连在市长德瑞纳先生家担任家庭教师,在拉莫尔侯爵家当秘书,主人家都很欣赏他待他不错,但于连那已经成为了偏执狂,总是认为贵族和官僚都是可恨的坏蛋,有一种仇官仇富的报复心理,还想着通过征服贵族女人,来表明自己胜过了贵族男人。确实,当时的社会是非常不平等,但于连的悲剧,有一部分也是他个人的偏执造成的。
最后,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要保持淡定从容,千万不能焦虑。今天的社会呢,已经更加平等了,阶层上升通道也一直存在,也许我们的处境不尽如人意,但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所谓人生的成功,不过是打好手中的牌。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固执地削尖脑袋去钻营,而是把自己能够掌握的事情做好,不能掌握的都交给命运,能成为人中龙凤固然最好,如果不能做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快乐人,又如何呢?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红字》:直面耻辱,以良心对抗世界的冷漠
下一篇: 《济慈诗选》:信念如磐,勇攀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