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济慈诗选》:信念如磐,勇攀文学高峰

铛铛铃2025-09-23文学49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以及他的代表作,还有为什么要读他的作品。

他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181910月份的一个夜晚,伦敦城已进入了深秋,凉风一阵阵吹过,泛黄的树叶纷纷飘落,如窗台蝴蝶纷飞。此刻,诗人约翰·济慈正独自在庭院徘徊,他抬头望向满天的星星,忽然涌起对恋人方妮深深的思念。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明亮的心·明亮的星》:

“明亮的星,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辉映,

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

向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

不断望着海,那大地的神父,

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

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像面目,

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

啊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以,

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

永远感到它舒缓的降落、升起而醒来,

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

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

就这样活着,活,昏迷地死去。

1820928日,重病中的济慈在一本莎士比亚诗集的空白处将此事完成。这年冬天过后,济慈就与世长辞了。

要说起济慈与方妮的恋情,还是要回到1818年。那时的济慈还只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刚刚出版了一部诗集,反响并不是很好,他有点失落,有点迷茫。与此同时,他不得不照顾病重的弟弟。那时他寄居在好朋友戴尔克家,偶然一次机会,邻居方妮读到了他的诗集,不知是被济慈灵魂深处忧郁的诗人气质吸引,还是为他绮丽缠绵的诗句而倾倒,方妮让弟弟妹妹去书店买下了济慈的诗集,随后她又寻找机会接近济慈,希望济慈将自己赏析诗歌。久而久之,两人因诗成为好友,渐渐日久生情,陷入爱情的漩涡。

在甜蜜的爱情中,济慈也迎来了诗歌创作的井喷期,《无情的妖女》《致睡眠》《咏名声》《夜莺颂》的名篇在这段时间喷薄而出。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愿,方妮家境优渥,强势的母亲得知她和穷小子济慈的恋情后,勃然大怒,反对他们在一起,阻止他们见面。两人从此只能通过书信互诉相思之苦,并私自定下了婚约。然而坏消息又来了,济慈患上了肺结核,他不得不远赴意大利治疗。只是上天并未眷顾这一对恋人,直至去世,他也未能和方妮见上一面。

当济慈的死讯传来,方妮肝肠寸断,伤心欲绝。虽然她没有和济慈正式结婚,却把自己当做济慈的妻子,连续3年身着黑衣为济慈守寡。此后的余生,她始终没有摘下当初济慈求婚时送给她的那枚戒指。

在那个浪漫主义狂飙突进的时代,诗人们的生命普遍短暂。拜伦去世时36岁,雪莱去世时30岁,而济慈去世时年仅25岁。爱上诗人就像爱上天上的流星,流星灿烂划过天际,不会为谁而停留,但那一刹那的绚烂,已足以让人放弃整个宇宙。正如济慈在给方妮的书信中说的:“希冀你幻化成蝶,只绚烂三个夏日,有你相伴,3日的欢愉远胜过50年的悠长岁月。”

生前济慈的诗歌成就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反而遭到许多贬损。但历史最终给了他公正的评价。几十年后,他被尊崇为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书信、手稿被哈佛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济慈纪念馆收藏,他的名字被永恒记载在世界文学史里。在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中,济慈出生最晚,寿命最短,但他的光芒越来越强,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诗人余光中曾说:100多年来,济慈的声誉与日俱增,如今且远在浪漫派诸人之上。”

济慈的诗歌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他是如何跻身浪漫派伟大诗人行列的?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以及对我们当下现代人的影响是什么呢?接下来,请跟随我的声音一起走进济慈吧。

这本书讲了什么主要内容?济慈7年诗歌生涯中的代表作有哪些?179510月,济慈出生于伦敦一个马房经营者的家庭,14岁左右就失去了双亲,早早进入了多愁善感的人生阶段。16岁中学毕业后,他跟随家乡的一位医生学医,也是在那个时候,他遇到了自己文学道路上的领路人克拉克。在克拉克的书房里,济慈第一次接触到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斯宾塞的作品,从此他开始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1814年的春天,济慈写出了处女作《访斯宾塞而作》,这时济慈18岁。18岁创作生平第一首诗,25岁就赫然魂归天国,如此算来,济慈的诗歌生涯才短短7年。在这7年中,济慈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感受。

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这首14行诗《蝈蝈与蟋蟀》:

“从不间断的是大地的诗歌,

当鸟儿疲于炎热的太阳,

在树荫里沉没,在草地上,

就另有种声音从篱笆飘过,

那是蝈蝈的歌声,

它急于享受夏日的盛宴的喜悦,

唱个不停,而等它需要停歇,

就在青草丛里稍稍气息。

啊,大地的诗歌从不间断,

在孤寂的冬夜,

当冰霜冻结四周静悄悄,

炉边就响起了蟋蟀的歌声,

而适中的温暖使人昏昏欲睡,

我们会感觉仿佛是蝈蝈在山坡上鸣叫。

《蝈蝈和蟋蟀》创作于181612月,当时济慈正参加老师克拉克组织的文人聚会,有人就提议要与济慈进行即兴赋诗的比赛,约定在15分钟内,以蝈蝈和蟋蟀为题,创作一首形式工整、声韵和谐的14行诗。于是济慈以最快的速度创作了这首诗,并拔得头筹。

那什么是14行诗呢?顾名思义,14行诗共有14行文字,前八句为一部分,后六句为一部分。14行诗有着固定的格律和形式,有一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绝句和律诗,非常讲究音乐美和形式美,也就是押韵和整齐。例如,《蝈蝈和蟋蟀》的前八句按照 A B B A A B B A 的韵式押韵,后六句按照 CDE CDE 的韵式押韵。也就是说,前八句中第一句和第四句押韵,第二句和第三句押韵,第五句与第八句押韵,第六句与第七句押韵;后六句中,第九、十、11句与第121314句押韵。我们不妨重读一下后六句:“啊,大地的诗歌从不间断,在孤寂的冬夜,当冰霜冻结,四周静悄悄,炉边就响起了蟋蟀的歌声,而适中的温暖使人昏昏欲睡,我们会感觉仿佛是蝈蝈在山坡上鸣叫。”听出来了吧,“断”“绝”“暖”“觉”“叫”押韵,连起来就是 CDE CDE

在这首诗中,前八句以“从不间断的是大地的诗歌”为起句,引出夏日蝈蝈的名声,后六句用“啊,大地的诗歌从不间断”为起句,引出冬夜蟋蟀的名声。济慈赞美了大地上的美好事物是循环不息的,夏天有蝈蝈鸣叫,冬天有蟋蟀歌唱,大地上的歌声永远不会消亡。在花开花落、四季轮回中,济慈看到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旧的美好在消逝的同时,新的美好也正在诞生。这首诗也体现了济慈初入诗坛时的乐观心态。

事实上,作为诗坛的新人,济慈并没有始终追随前辈们的脚步。诗歌是美的艺术,需要一颗对美特别敏感的心灵。在诗歌创作中,济慈一直坚持独立探索与自己气质相符的诗歌风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有我的自由天地”。济慈擅长描写色彩绚丽的大自然景物,技巧生动纯熟,语言工整美丽,始终洋溢着令人陶醉的丰富想象力。在济慈看来,诗歌世界里面,如果创造力是北斗星,那么想象力就是船的舵,必须发挥奇幻的想象力,才能够在诗歌海洋里扬帆远航。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秋颂》: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

也可以把你找到,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博古的风轻飘,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让镰刀歇在下一期的花旁,

或者像十岁人越过小溪,也昂首背着古代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炸骨架,像坐几点中,你耐心的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所谓的颂,顾名思义,就是颂扬为内容的诗歌,例如《怠惰颂》《塞吉颂》《希腊古翁颂》《忧郁颂》《秋颂》等。这类诗歌形式上一般共分为若干节,每节十行或12行,注重字里行间的押韵。在济慈这首《秋颂》中,我们能够明确感觉到他独具一格的想象力和组合能力。诗中使用拟人手法,把秋天写成一个有万千姿态的女性,把秋天给写活了。此外,诗中的意象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如谷仓、田野、打麦场、镰刀和十岁人,但他们在诗中被完美的组合成一个整体,就好比给秋天穿上搭配的服饰,可谓恰如其分。在这首诗中,读者可以从丰富的想象中感受秋天的收获、喜悦,秋已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变成了一个可以感觉其存在的物体。

接下来我们继续分享一首颂,这是济慈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没错,就是那首《夜莺颂》。那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其中的两节:

“永生的鸟,你不会死去,

恶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

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

当时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

或许这同样的,也曾激荡露丝忧郁的心,

使她不禁落泪,站在一邦的古田里想着家,

就是这声音,常常在湿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

一个美女望着大,险恶的浪花,失掉了这句话,

好比一声,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

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他盛传的伎俩,

别了,别了,你愿俗的歌声流过草坪,

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

而此时,她正深深埋在附近的溪谷中,

这是个幻觉,这是梦寐,那歌声去了,

我是睡,是醒?

《夜莺颂》作于18195月,当时济慈病情加重,当他在家门前的一棵树下沉思时,夜莺忽然引吭高歌,打断了他的思绪,也给了他写作的灵感。在音诗语境中,夜莺象征着悲寂和哀伤,济慈感慨,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于是他幻想有一只永生的夜莺,她的声音贯穿在历史长河中,古代的帝王和村夫、神话典故里面的露丝和美女,都因为听到这个声音或喜悦、或哀伤。济慈渴望与夜莺合为一体,与永恒同在,战胜了世间的脆弱与不堪。但是在最后一节中,夜莺的声音渐渐远去,济慈也猛然从幻想中回归现实,他意识到命运无可逃避,世界并无永恒的存在,有的只是转瞬即逝的美丽,就像那只夜莺走进济慈的生命,又离开他的生命,不可挽留,不可捉摸,徒留深深的爱上。

在这首诗中,济慈用规律整齐的形式在现实与幻想中穿梭,创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令人久久回味。徐志摩说得好:“即使哪一天,大英帝国破裂成无可继任的断片时,《夜莺颂》依旧保有它无比的价值。”

前面我们说过,济慈25岁就去世了。当死亡一步步逼近他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要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读一读下面这首14行诗《每当我害怕》:

“每当我害怕生命,也许等不及我的笔,

搜集完我蓬勃的思潮,等不及高高一堆书,

在文字里想丰富的谷仓,把熟谷子收好,

每当我在繁星的夜幕上,看见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真相,

而且像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以偶然的神笔描出他的幻想,

每当我感觉啊,瞬息的美人,

我也许永远都不会再看到你,不会再陶醉于无忧的爱,

和她的魅力,于是,在这广大的世界的暗沿,

我独自站定、沉思,直到爱情、生命都没入虚无里。

《每当我害怕》创作于1818年,那时的济慈已经患上了肺结核,他的弟弟和母亲都因为肺结核而去世,他明白自己也终将难逃死亡的魔爪。从这首诗作中我们能看到,他其实不怕死亡,他怕的是不能在有限的时光中攀上诗歌的高峰。“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以偶然的神笔描出他的幻象。”是啊,他恐怕等不到诗歌的收获季节了,他没有时间写出更伟大的作品了。同样遗憾的,还有生命中短暂出现的美人,尽管他们是如此相爱,但最终还是要离他而去。诗歌、名誉、爱情,一切的一切终将归于虚无。

济慈生前给自己撰写过墓志铭:“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死亡把一切席卷,留下的只有一个名字。济慈还认为那也是写在水上的字,一阵风就会把它抹得无影无踪。

我们能从济慈身上学到什么?坚定信念才能勇攀高峰。18173月份,诗人雪莱提议与济慈展开友谊竞赛,看谁能在半年时间内先完成4000行长诗。济慈欣然接受了挑战,正式放弃医学,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他曾对弟弟说:“如果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诗人,他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也常常喃喃自语:“世界上唯有诗歌值得关注,自己这辈子一定要成为一名诗人。”为了专心创作诗歌,济慈不顾监护人的强烈反对,放弃了药剂师的职业。他怀着极大的自信,一字一句的说:“我的主意已定,我知道我拥有比多数人都强的诗歌才能,因此我决定靠发挥这种才能来谋生。”

事实上,尽管济慈在诗歌道路上走得很艰辛,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弃医从文的决定。“给我10年吧,我可以在诗里征服自己,我可以大有作为。”听从我灵魂对自己的指挥,济慈在20岁那年说,希望用10年时间征服诗歌,得到更高的成就。正因为他具有百折不挠的强大意志和精神力量,他才从平庸的环境中突围而出,攀爬上诗坛的高峰。22岁那年,济慈遇上了方妮,也迎来了自己诗歌创作井喷期,但上帝最终没有给他10年时间。1821年春天,济慈英年早逝,生命定格在25岁。

济慈用短暂的生命,把美好的青春燃烧成一首首缭绕的诗章。他就如同那首《灿烂的星》,不是高悬夜空独自辉映,而是坚定的在诗坛的璀璨星空中划过,留下了最美好的弧线。生命的意义与它的长度无关,这就是济慈永登诗坛高峰,以平凡的生命创造不平凡的故事。对美好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并付诸坚定的行动,虽九死而未悔,这应该就是济慈留给我们的人生启发。

好了,关于济慈,我们就分享到这儿。如果你对这本书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和感悟,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会。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