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荒原狼》:人性狼性交织,德国版的《尤利西斯》

铛铛铃2025-09-23文学40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士籍德国裔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荒原狼》。

或许有人会注意到,为什么赫尔曼·黑塞会是一位瑞士籍的德国作家呢?对于黑塞本人来说,这个称呼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流亡作家的意味。事情是这样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德国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对发动战争这件事陷入了狂热的情绪。当时的德国文化界甚至说出这样的话:“德国的军国主义,是捍卫德意志文化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当时,黑塞始终坚持反战的立场,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战争,批评狂热的民族主义,呼吁各个民族应当互相珍视对方的精神文化,因为人类的精神文明最终都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在《朋友们,换个调子唱》这篇散文里,黑塞就把德国的大文豪歌德视为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因为歌德的眼光没有局限在德国的领土上,而是沉浸在思想自由和智性的世界中。歌德充满包容的世界主义精神,才是德国人的爱国主义。同时,黑塞还非常直接地指出,德国必须要对一战的爆发承担罪责。

黑塞以上的这些言论,给他带来了非常多的责难。他被德国当局,还有绝大多数的德国知识分子痛斥为卖国贼,几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随着一战的结束,德国战败,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无力控制德国当时的局势,而希特勒与纳粹逐渐崛起,通过煽动民意掌握了德国政权。可想而知,德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而黑塞作为一个反战主义者,处境也是越来越艰难。迫于无奈,黑塞最终在1923年决定放弃德国国籍,加入瑞士籍。

当然,退居到瑞士的乡村,并不意味着黑塞放弃了对政治的关注。要知道,黑塞是个作家,相比对现实政治进行政治谈论,黑塞更擅长从文学的角度关注个体的近况。他认为,欧洲的社会环境之所以越来越糟糕,现实政治的因素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当时欧洲人的精神状况出了问题。

于是,在1927年,常年被精神危机折磨的黑塞出版了长篇小说《荒原狼》。在这本书里,黑塞塑造了一位中年知识分子哈里·哈勒。这个哈里·哈勒常常自称为荒原狼,从这位精神忧郁的中年人的遭遇出发,黑塞剖白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展现了整个时代的精神病症。

让人震惊的是,这部作品甚至非常前瞻性地预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那么,《荒原狼》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黑塞在书中展现了哪些关于自己精神和信念的自白?这些个体的精神危机又和当时的时代困境有什么关系?面对这些问题,黑塞又为人们找到了哪些救赎之道呢?

接下来就请跟随我的声音,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荒原狼:精神分裂的主人公

《荒原狼》其实并没有非常连贯的故事情节,很多时候这部作品就像是一个人絮絮不止的内心自白,中间穿插着繁复的联想、印象、回忆、梦境、幻觉。而这些碎片化讲述的核心,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里·哈勒。

在结构上,这部小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哈里·哈勒本人的自传、进入自传中的论《荒原狼》宣传册、哈里·哈勒进入魔法剧院的冒险经历,以及自传之前的一个出版者序言。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出版者序言。在小说一开篇,黑塞就写了这样一段话:“本书内容是一个我们称之为荒原狼的人留下的自述,他之所以有此雅号,是因为他多次自称荒原狼。他的文稿是否需要家序,我们可以姑且不论,不过我觉得需要在荒原狼的自述前,稍加几笔,记下我对他的回忆。”

这个写出版者序言的人是谁呢?老实说,只是一个不知名小城市的一个不知名的男人,哈里·哈勒是他姑母家的房客。

在出版者序言中,这个男人向我们描述了哈里在日常生活中的样子。哈里·哈勒是一个年近50的男人,几年前突然出现在出版者的姑妈家,想要租住一间带家具的房间。当时她穿着时髦舒适的大衣,胡子刮得光光的,行为举止也都非常谦和有礼。很快,他租下了小阁楼和阁楼旁边的小卧室,带着两个行李箱和一大木箱书籍搬了进来。

哈里·哈勒在这里租住了十个月左右,生活悄无声息,总是独来独往。他喜欢看书,房间里到处是书籍,并且越来越多,因为他不仅从图书馆带回整包整包的书,还常常从邮局收到寄来的书。他对各种艺术也有很好的感受力,房间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素描、杂志、图片、名画的复制品。

当然他也喜欢思考,比一般人想的都多,谈起精神思想方面的事情时,非常冷静明达,显出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而面对各种机构、各式人物的鞭斥和批评,也毫不留情。可以说,哈里也算得上是一位精英知识分子的代表了。

可就是这样一位知识分子,浑身却散发着忧郁和感伤的气质。他没有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取得一份可靠的工作,也没有过上稳定的生活。他的行李箱贴着各地的标签,显然,他曾经旅居各地,从来没有在某个地方安定下来。他还抽烟喝酒,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作息。总之,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喜欢读书思考,但又浪荡不羁的怪人。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并且完全沉浸在思想里的人,却对非常实际的小市民生活有着非同一般的可慕,甚至是乡愁。

这个出版者发现,哈里很喜欢坐在家里的楼梯上,细细的观察周围人家的情况。当然,哈里并没有窥探他人的癖好,他总是以一种哀愁的神情,注视着这些住所里充满生活气息的各种摆设,比如桃花心的木架、花架上的杜鹃花和南阳山茶。

在这些被精心打理的陈设中,哈利感受到一种普通市民之家的宁静气息。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这地板蜡油的气味,松节油微微的余香,混合着桃花心木、洗净了的叶片,还有一切其它的清香,合成了一种香味,这香味就是小康人家的干净、周到、精细,小事上的责任感和忠诚。我不知道在那屋子里居住的是什么人,但是我想在这门后一定有一个天堂,有着整洁的市民格调,井然有序、谨小慎微,却让人感动。”

这种市民生活的温暖和周到,让哈利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童年以及故乡的生活。很显然,他自己正是出生和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孤独的哈利来说,这种温馨的家庭生活,让她忍不住心生向往。但与此同时,他其实深深的痛恨着这种生活。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德国市民阶层的两面性。就德国市民阶层本身而言,他们保留着19世纪以来的优良传统,大家都具备良好的文化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善良的天性,也讲求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但他们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他们的小市民特性。他们关注日常的生活,却缺乏对整个时代的关注。他们中庸而懦弱,沉浸在琐碎的日常生活里,目光变得短浅,心胸也变得狭隘,拒绝承认和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只是日复一日享受着普通人的幸福和快乐,丧失了精神和思想的世界,从而逃避时代的忧虑和危机。这点正是哈里所痛恨的,他厌恶这种庸碌的市民生活,觉得这些庸人非常荒唐可笑。

因为哈里对市民生活的态度总是在向往和厌恶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摇摆不定时常让哈里感到痛苦不堪。究其原因,就得继续来看看他遗留下来的自传,以及一本论《荒原狼》的宣传册了。

人性和狼性不可调和的冲突

前面我们说过,哈里其实非常厌恶这个充斥着庸人的世界,但他骨子里又始终无法摆脱他成长起来的市民土壤。他痛恨这个在理性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的自己。在他看来,身上的这种矛盾就是自己痛苦的根源。

为了把这些矛盾解释清楚,他把自己分裂为狼与人,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身体里始终包含着人性和狼性的冲突。

那什么是人性呢?人性就意味着顺应社会规范和道德,做一个举止合宜的社会人。因为哈里自小就是在市民阶层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具体的生活里,哈里会不自觉的去亲近市民之家安居乐业的温馨和舒适。他甚至还想尝试着和女房东,还有女佣彬彬有礼的交谈和相处,以表现得不那么格格不入。

而狼性很显然是对人性的反叛,它在哈里的身体里露出了血淋淋的獠牙,放肆的嘲笑着哈里和市民阶层的平庸和进取精神的匮乏。《荒原狼》的嚎叫,意味着哈里身上潜藏的野性正在恶狠狠的撕开他的伪装。这种野性鄙视人类社会的虚情假意,包括人性、道德、责任、信仰,还有爱这样的东西。

如果说人性是人努力去适应社会生活的面具,那么狼性就是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本能和本性。当然,人性和狼性各有他们的正面和反面。人性既可以是适应社会的虚伪和造作,又可以是人类精神的伟大创造,比如思想、感情、文化、艺术,还有崇高的品格。狼性既可以是嘲弄和撕裂人类虚伪面具的率真和野性,也可以是欲望、粗野、残酷、肮脏的黑暗世界。

正是这两种性格在哈里的心里互相作对,势不两立。在后面的魔法剧场里,哈里甚至通过虚构出来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他体内人和狼之间的斗争。

在第一个场景里,人是强大的驯兽师,而狼已经被训练得如同狗一样温顺。她高大美丽却非常消瘦,眼神如同奴隶一样充满惊恐。在人类驯兽师的残暴指挥下,表演各种花式动作,下跪、装死,扮演直立行走的小人,用嘴叼住长面包、鸡蛋、肉块或者小篮子。他甚至在人类的驱策下,和瑟瑟发抖的绵羊和兔子互相拥抱,就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在第二个场景里,人和狼的角色互换,狼重新焕发了野性,大笑着舔舔嘴唇,接过人类手中的皮鞭,而原本的人类驯兽员却变得瑟缩和颤抖,扮演起了被驯服的角色,像狼一样四肢着地,然后吐出了舌头。他遵照着狼的命令,一会儿双腿站立,一会儿四肢行走,一会儿装死,一会儿扮演直立行走的小人,极尽可能地表现出卑贱和谄媚的样子。他甚至使出浑身解数去扮演狼,像狼一样狠狠的抓住绵羊和兔子,从它们身上撕下一片片毛和一块块肉,龇牙咧嘴的嚼着他们的生肉,忘我地吮吸他们温热的血液。

在这两个场景里,我们看到了人性和狼性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人性彻底压抑了狼性,那么人就会变得虚伪,会变成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会被集体的力量胁迫,陷入非常压抑的境地,再也找不到真实的自我。反过来,如果人的狼性彻底压倒了人性会怎么样?那么内在的欲望和暴力就会彻底失去文明世界的控制,人就会陷入狂暴的状态,蔑视和嘲弄人性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丢掉道德、信念、希望、同情,甚至还有爱。在野性的支配下,人同样也会失去真实的自我。

人性与狼性的对立,就是哈里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而哈里的心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分裂,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天性敏感的精英知识分子,比所有安于市民生活的普通人更敏锐地觉察到了时代的变化。

我们要知道,20世纪初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面临着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就德国来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威廉二世退位为标志,德意志帝国土崩瓦解。战败的阴影和政治革新的无望,使得当时的德国人普遍缺乏生活的方向。

与此同时,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不断在德国煽动民众的情绪,不断激化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而在当时的欧洲,战争带来的伤害同样非常深刻。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欧洲传统的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变得不堪一击,德国人普遍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困扰。

在赫尔曼·黑塞看来,导致欧洲精神衰弱的时代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技术狂,而另一类则是民族主义狂。前者是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破坏了人的自然天性,而后者煽动人的极端情绪,不断激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会造成战争的后果。

时代的危机造成了人类精神的危机,这种精神危机在黑塞的笔下体现为文明的理智和自然的本能的对峙和冲突,这也是人性与狼性之间的对峙和冲突。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应该怎么办呢?相比对现实政治的抨击,黑塞更关注个体良知的境况。他认为,现实政治造成的时代困局归根到底还是欧洲文明的精神状态出了问题。相较激进的政治运动,人们应当回归内在的心灵世界,治疗精神上的困厄。就像是黑塞曾经说过:“马克思和我的差异,除了他所涉及的维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我直面个人。”

那么,陷入精神危机的荒原狼,将会如何寻求心灵的救赎呢?

情爱的艺术和魔法剧院的四个房间

在漫漫的黑夜里,孤独行走的荒原狼遇到了他的缪斯女神赫尔敏。非常凑巧的是,赫尔敏的名字正是赫尔曼·黑塞名字 HERMAN 的变体,也可以说,赫尔敏算是黑塞本人的化身。借着赫尔敏这位奇妙的女性,黑塞向哈里展现了一条通往救赎的道路。

首先,赫尔敏送给哈里一个迷人又美丽的礼物——玛利亚。在玛利亚这里,一直专注精神生活的哈里第一次感受到了情爱的力量。玛利亚是一个交际花,青春美丽,在情爱的事情上有着非凡的才能和需求,身边围绕着众多的情人。她就像是花蝴蝶一样,热烈又忙碌,多愁善感又浮夸轻佻,机智过人,却又对很多事情从不深究,过着既天真无邪又堕落的精致生活。她不依赖任何人,因此他完全可以我行我素,不考虑别人的想法。最重要的是,他跟哈里很像,他们都钟情于生活,但是玛利亚却干脆利落,完全不会像普通小市民一样被生活给束缚住。

跟着玛利亚,哈里学会了情爱和取乐。玛利亚没有什么知识分子的教养,他带哈利走进了舞厅、游乐馆、电影院、酒吧和宾馆茶座的世界。她的生活就是用自己的身形、头发、皮肤、嗓音获得感官的愉悦和情爱的快乐。这一切对哈利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和玛利亚在一起,哈里确确实实在情爱的世界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

可就算是这样,她也没有一刻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救赎和解脱。随着时间过去,他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这些只是预备和前戏,更重要的事情还在后面,那就是魔法剧院。

在现实世界中,魔法剧院并不存在。怎么说呢,魔法剧院更像是一个通过麻醉剂制造出来的梦境,可以进入人类灵魂深处的奇妙空间。在这里,人们必须在幻象中经历磨难和考验,直面自己灵魂的混乱和不安。在魔法剧院里,有成千上百的小房间,主题各不相同,代表着生活和精神的不同问题。

哈里进入剧院后,选择了其中四个房间。

第一个房间的主题是汽车狩猎。这是一场人与机器的搏斗,到处是横冲直撞的汽车,到处是被碾压致死的行人。所有的墙上都贴着标语,号召全国都站在仁义边,奔赴反对机器的战场,打死那些有产阶级,烧毁他们的工厂,清理被污染的土地,减少人口,让水泥世界重新变成森林、草原和沼泽。在这场战争中,每一个因为空间窄小而感到窒息的人,每一个觉得生活索然无味的人都杀红了眼,他们无差别的猎杀他人,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绝望,以及破坏一切的乐趣。事实上,这影射了当时欧洲混乱的政治局势,即将爆发的新一轮世界大战,以及苏联布尔什维克的崛起。在这种形势的逼迫下,人就只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变态和疯子,在暴力和屠杀中获得快乐。

第二个房间的主题是建立人格指南。这个房间里是一个下棋的棋手,他递给哈里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哈里看到他这个人分解出许多个形象,有老人,有小孩,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强壮的人,也有弱不禁风的人。换句话说,哈利在镜子里看到无数个自我,每一个形象都是哈里这个人的一部分。

好,接下来,骑手用手指拿出十几个形象,放在棋盘上,安排了一场精妙绝伦的戏剧。这还没完,骑手一挥手,把这些形象重新组合,又安排了一出新的戏剧。他告诉哈利,人是由无数个我构成的,不是死板一块,人的自我就像是棋盘上分散的棋子一样,有众多的形象和变化。他们就像哈里体内的人性和狼性,以及更多的别的自我或冲突,或和谐的存在于一个人的体内。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把这种情况称为人格分裂或者精神分裂,那就大错特错了。人的生活就应该向着棋局,而人不同面貌的各种自我,就是棋盘分布的各个棋子,游戏也好,争斗也好,他们最终会在人类心灵的深处达成一个平衡的微观世界。

第三个房间的主题是巡抚荒原狼。就像我们之前说过的,在这个房间里,首先是人类驯兽,残酷统治孱弱的狼,逼迫狼违背本性,表现出各种谄媚的样子来。然后是狼获得了驯兽者的权威和鞭子,驱使人去做一条狼。被释放了野性的人,真的就像狼一样,残酷的撕咬兔子和绵羊的肉,吮吸他们的血。

第四个房间的主题是所有的女人都是你的。在这个房间里,哈里重温旧梦,重新遇见他生命中爱慕过的所有女人。但最终,哈里意识到,他需要寻找的最重要的女性,就是赫尔米这个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的引导者。

在故事的最后,哈里找到了赫尔敏,但出人意料的是,哈里一刀刺死了他。

不朽者的世界带来精神的救赎

这个神秘的赫尔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他为什么会在最后一个房间里呢?以及为什么哈利要杀死他呢?

前面我们说过,赫尔敏这个名字暗示了其实就是赫尔曼·黑塞在书中的化身,也是哈里寻找救赎的引导者。哈里经历了前三个房间,第一个房间展现了工业文明的世界,人凭借着理性和科技的力量为所欲为,但最终人类的命运也因此被拖入了暴力的深渊。第二个房间展现了当代人精神分裂的普遍情况,随着欧洲传统人文主义的不断衰弱,虚无的情绪逐渐蔓延,文明的人性和动物的本能不断膨胀和厮杀,人的精神也陷入了岌岌可危的状态。第三个房间则是对人性和本能的对决,无论是极端的人性还是极端的本能,都是非常丑陋和可耻的,人必须要在各种状态中寻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

那么这条道路应该如何寻找呢?答案就在第四个房间里,这里有赫尔敏,还有莫扎特和歌德。赫尔敏说她其实和哈利一样,都是魔鬼的子女,因为他们同样孤独,厌恶虚假的生活,厌恶别人也厌恶自己。哈里精通精神、艺术和思想,而赫尔敏精通跳舞、玩耍和快乐。赫尔敏把享乐教给哈里,又从哈里这里学习知识和思想。但是无论如何,他和哈里都无法摆脱孤独和痛苦。

但是哈里遇见了歌德和莫扎特,这就是黑塞为哈里寻找的救赎之路。如何让人的心灵和内在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我们应该重塑我们的信仰,但是信仰的力量不在外面的世界,而是人的内心。为了寻找真实的内心,人必须要超越现实和表面的世界,达到永恒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有创造过人类顶峰的思想、艺术和文化的人,他们创造了奇迹,也为所有人类的精神创造了榜样。他们会重新唤起人们心中的真情实感,这就是永恒世界的力量,也是歌德和莫扎特的出现带给哈里的启示。

而哈里赐死赫尔敏,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自己分裂人格的弥合。赫尔敏和哈里就像是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两极,赫尔敏是哈里世俗生活的引导者,他教会哈里从离开孤高的精神世界,享受现实生活的快乐。杀死赫尔米,意味着哈里心中分裂的两极世界正在和解。

但是在故事的最后,杀死了赫尔米的哈利在离开魔法剧院之后,究竟是彻底放弃自我自杀了,还是依然活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在精神的世界里寻找救赎的方向,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如何解决个体的精神困境,这个问题始终贯穿黑塞的写作。在《荒原狼》这里,黑塞选择了一个不朽者的永恒世界作为精神和心灵的方向。这个方向在《荒原狼》里还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黑塞其他作品如《悉达多》和《玻璃球游戏》里,我们会看见更具体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来自东方的智慧和哲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