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与诗永恒,生命价值所在
铛铛铃2025-09-23【文学】26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书是《莎士比亚14行诗》。
我们为什么要听这本书?了解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到莎士比亚这个名字,相信同学们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有的同学可能已经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比如著名的《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和《李尔王》,又或者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暴风雨》和《仲夏夜之梦》。几百年来,莎士比亚创作的这些伟大戏剧,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至今仍然魅力不减。
在莎士比亚的崇拜者当中,有不少人后来也成为了伟大的作家,比如法国大文豪雨果、德国大文豪歌德、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等等。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会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根据他的戏剧改编的电影和广播剧,也是层出不穷。
但是由于莎士比亚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太大,这些作品的文学光芒太过耀眼,人们往往忽略了诗歌在莎士比亚创作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忘记了这位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实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根据流传下来的作品,莎士比亚一生大约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另外几篇篇幅较短的抒情诗。其中,这154首14行诗,是莎士比亚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他在世时唯一一部出版的诗集。
关于莎士比亚14行诗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我们可以用英国19世纪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用这把钥匙,莎士比亚打开了自己的心扉”。
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统计,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总共创造了差不多800个性格各不相同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比如古罗马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裘利斯·凯撒、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等等;有的人物则是虚构的,比如哈姆雷特和福斯塔夫。莎士比亚创作和塑造的这几百个人物,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分身或者化身。莎士比亚将自己分散在了所有这些人物当中,也就是说,莎士比亚在创作中,把自己投射到了所有他塑造的人物身上。如果我们要得到莎士比亚的完整形象,我们很可能需要把这大大小小几百个人都拼接和串联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
和在戏剧中借助其他人物来说话不同,在他的诗当中,尤其是他的14行诗当中,莎士比亚本人亲自在说话,中间没有隔着哈姆雷特,没有隔着麦克白,没有隔着各种历史人物或者是虚构的文学人物。所以要认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莎士比亚,我们首先要了解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而要了解诗人莎士比亚,对我们来说,最好的捷径就是阅读他的14行诗。
相信大家听完这期音频后,至少会明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莎士比亚心目中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其次,莎士比亚14行诗呈现出了诗人莎士比亚什么样的内心世界;随后,莎士比亚通过他的诗歌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好了,接下来就请跟随我的声音,一起走进诗人莎士比亚和他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讲了什么主要内容?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在正式解读这几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对莎士比亚14行诗的总体情况做一个背景性的说明,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具体的每一首14行诗。
首先来看看什么是14行诗。顾名思义,14行诗指的是由14行诗句构成的抒情短诗,它有着严谨的格律,最早来源于意大利民间。这种14行诗在意大利本土的代表是彼得·拉克的诗歌。在形式上,一首14行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两段四行诗,第二部分包含两段三行诗。
到了莎士比亚的时候,莎士比亚对14行诗的结构做了一些改变。整首诗仍然保持为两个部分,但是第一部分由之前的两段四行诗变成了三段四行诗,第二部分则单独由一副对句组成。整首诗的主题和内容,往往在这最后的对句中得到概括和升华。莎士比亚在这些结构严谨的抒情诗里,延续了他一贯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冠之以丰沛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对包括爱情、时间、生育、衰老、死亡等等在内的文学母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内涵丰富的14行诗,是打开和进入莎士比亚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莎士比亚写下的154首14行诗里,有三个主要人物,一个是俊美的年轻男士,一个是黑皮肤的女人,再一个就是诗当中的“我”,也就是莎士比亚本人。这154首诗中,前126首是写给那位年轻男士的,从127首开始到152首,诗人写作的重点转向了那个黑皮肤的女人。关于这一男一女的身份,历来有很多争议,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在写给他们的这些诗当中,莎士比亚都表达了他自己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看法。我们下面就通过具体读几首诗来了解一下。
我们选取的是154首14行诗中的第17、18和19三首诗,它们集中呈现了莎士比亚的诗歌观、爱情观和人生观。其中第18首诗更是被誉为全部莎士比亚14行诗中最美的一首,我们就从这首诗开始吧。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蓓蕾作践,
夏天出令的期限也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是你,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我们前面提到过,他的14行诗的前126首是写给一位年轻男士的,那么这首诗里的“你”,指的应该也是这位年轻男士。然而,如果抛开这个具体所指的对象,我们也可以把诗中的“你”理解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所爱的那个人。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和美,诗人是怎么来谈论这爱和美的呢?诗人在这里没有对他所爱的人进行直接的赞美,而是间接地通过一个比较,来表达他所爱之人的美。对比于自然界的夏天,我们知道自然界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而到了夏天,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的生命力都达到了最旺盛的状态,这个时候也是万物充分展现它们美的时候。五月立夏,六月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高点。如果我们将自然界的四季过程比作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的话,那么夏天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对应的就是人的青年时期,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
然而在世人看来,即便夏天已经是这样美了,她却仍然不能够把她所爱的人比作是夏天。这是因为五月娇嫩的花朵,有时候也会被狂风摧残;一年之中,夏天虽然很美好,但却十分短暂;而那天上的眼睛,也就是太阳,它在夏天的时候虽然照耀的强烈,但有时候也会被云层所遮掩。所以夏天这个最美的季节仍然是不完美的,就像有生命的事物总会走向衰亡那样,夏天在自然运行的过程也会走向消逝,让位于秋天和寒冬。
在感叹夏天的美好和短暂之后,整首诗进入到了一个转折,这个转折由诗人对所爱之人的一个刻画而完成。“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诗人在这里将其所爱之人比作长夏,而长夏这个意象凝聚了诗人对他所爱之人最深沉的爱和赞美。这是因为长夏既保持了夏天的美,又克服了夏天的短暂和易逝,表达出诗人心中所爱之人的美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而是会永远存在下去,连死神也无法夺走她的美。
那么,是什么东西保证了这种美的不朽,又是什么东西能够战胜死亡的阴影,让我们所爱之人获得永恒的生命呢?诗人的回答是:“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末尾的这幅对句,不仅对整首诗的主题,也就是对爱和美进行了升华,而且涉及到了诗人莎士比亚的诗歌观,那就是诗是不朽的。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诗不是永恒的和不朽的,那它怎么能够保证我们所爱之人的美能够超越时间,永远存在呢?只有诗本身是永恒和不朽的,我们所爱之人和它的美,才能够通过存在于不朽的诗之中,而同样达到不朽。诗人莎士比亚在他写下这首14行诗时,他对于诗的不朽和承载在诗当中的所爱之人的美的不朽,是具有确定性的。
然而,时间毕竟在流逝,之后的时代也会发生变化。纵然诗人相信自己的诗,未来时代的人们也会相信他的诗吗?诗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它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他无法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未来时代的人们对他的诗的看法。万一后世的人们会对他在诗中所刻画的人的美好表示怀疑呢?于是诗人在他的另一首诗中,就设想了这样的场景,在那里他对未来时代的就他的诗所生出的怀疑,表示了他的恐慌。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莎士比亚的第17首14行诗。我们先来读一下这首诗:
未来的时代,谁会相信我的诗,
如果它充满了你最高的美德?
虽然天知道它只是一座墓地,
埋着你的生命和一半的本色。
如果我写得出你美目的流盼,
用清新的韵律细说你的秀颜,
未来的时代会说这诗人撒谎,
这样的天资哪里会落在人间?
于是我的诗作被岁月所熏黄,
就要被人藐视,像饶舌的老头;
你的真容被污作诗人的疯狂,
以及一支谷歌的夸张的节奏。
但那时,你若有个儿子在人世,
你就活两次在他身上,在诗里。
在这首诗四行诗中,莎士比亚似乎陷入到了对他自己的诗的某种疑虑和不确定当中。而与此同时,诗人对他所爱之人的赞美,却从单纯的美扩展到了美德,也就是包含了美和善这两种美好的品质。关于所爱之人的美,世人说她是美目流盼,说她是天资和秀妍;关于所爱之人的善,诗人说它充满了最高的美德。对此,诗人自己无疑是深信不疑的,但是对于旁人而言,尤其是对于和诗人并不同处于一个时代的未来时代的人来说,诗人在诗中对他所爱之人的刻画和赞美,是值得相信的吗?后世的读者凭什么相信诗人所说的话呢?诗人难道不会在他的诗里撒谎吗?即使诗人没有撒谎,谁能保证他在他的诗里没有夸张呢?也许诗人所赞美的对象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呢?
没错,世人所设想的这些顾虑和疑问,在后世读者那里都是有可能出现的。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就在于时间。虽然诗人相信自己的诗,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的诗作很可能会被岁月所熏黄,会像饶舌的老头儿那样被人藐视。在那个时候,诗人心中所爱之人的真容,可能会被污作诗人的疯狂,或者只不过是一只谷歌的夸张的节奏。如此一来,想要永远保存所爱之人的美和善的那些诗,就会只是一座墓地,而当诗句死去,原本保存在这些诗句当中的爱人和爱人的美,就会埋葬在诗里,难以避免第二次死亡和毁灭的命运。
在这首诗当中,流逝的时间在诗人身上似乎凝结成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如我们前面读过的第18首14行诗中所言,诗人对他的诗和他所爱之人的美的不朽是坚信不疑的;但另一方面,当引入未来时代的读者作为参照,世人开始怀疑,对这种不朽表示怀疑。于是他开始更深入地反思爱人之美和诗的不朽的可能性。
方案?诗人在诗的最后给出了一个方案:“但那时你若有个儿子在人世,你就活两次在他身上、在诗里。”这个方案涉及到莎士比亚的婚姻观和生育观。在莎士比亚看来,通过结婚生子,美好的人可以把自己的美好和美德保存在后代当中。在诗人的想象里,所爱之人的美可以在他的后世、子孙身上得到延续,那些可能会对诗歌表示怀疑的未来时代的人,可以从所爱之人的子孙身上认出所爱之人的美好,从而证明诗人在诗中对他的刻画所言非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用最朴素的诗句,说出了一个朴素和自然的道理,那就是单独的个人都是会死的,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达到不朽,可行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被写进文字,比如保存在诗句之中,另一个是通过繁衍后代,在子孙后辈身上延续自己的生命。
我们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相信爱与诗具有永恒的生命和价值。
前面我们分别读了莎士比亚14行诗中的第18首和第17首,诗人在这两首诗当中表现出了他内心深处关于诗和爱人的不朽的两种思考,首先是坚信,然后是有所疑虑。在第17首14行诗的末尾,诗人在经历疑虑之后,重新恢复了他对诗和爱人的不朽性的信念。我们接下来最后读一首莎士比亚的14行诗,也就是第19首14行诗。在这首诗里,诗人再次坚定了他关于诗和爱的看法。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要相信爱和诗具有永恒的生命和价值。我们先来读一下这首诗:
饕餮的时光去磨钝雄狮的爪,
命大地吞噬自己宠爱的誘因;
去猛虎的颚下,把它利牙拔掉,
焚毁长寿的凤凰,灭绝它的种;
使季节在你飞逝时或悲或喜,
而且,狠心的时光竟肆意地摧残这大千世界,和她易逝的芳菲。
只有这极恶大罪我禁止你犯:
哦,别把岁月刻在我爱的额上,
或用古老的铁笔乱画下皱纹,
在你飞逝里,不要把它弄脏,
好留给后世,用作美丽的典型。
尽管猖狂老时光,凭你多狠,
我的爱,在我的诗里将万古长青。
这首14行诗的主题仍然是时间视野之下的爱和诗的不朽,但是与前面两首诗歌不同的是,诗人在这第19首里的倾诉和说话对象,也就是诗当中的“你”,由所爱之人变为了时间本身。莎士比亚在这里对时间做了拟人化的处理,仿佛时间具有听觉一般,能够听到诗人对他所说的话语。
诗人都对时间说了什么呢?诗人对时间说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允许时间做的事情,比如将雄狮的爪磨钝,将大地生产的果实吞没,让四季的变迁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身上打下烙印等等。接下来就进入到第二部分的第一次转折,开始说诗人唯一禁止时间做的事情,一件极恶大罪,那就是不要破坏世人所爱之人的美,因为这是要给后世咏作美丽的典型的。
最后的一副对句是第二部分的第二次转折,它直接表明了诗人在爱和诗的问题上对于时间的态度:“我的爱在我诗里将万古长青。”不管时间如何消逝,岁月如何流转,诗人对所爱之人的爱将在他的诗句当中获得不朽。这并不是诗人的狂妄自大,而是诗人在经受住怀疑和认识到时间的威力之后,对他的诗和爱的再次坚定。它表明诗人对他的爱和诗的永恒价值具有强烈的信念。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写下这些诗的400多年后,莎士比亚仍然活在世界各国读者的心中,人们在读到这些诗歌作品的时候,仍然会感受到其中包含着的诗人所爱之人的美。这就是爱和诗的生命力之所在,它促使我们去相信世间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的生活获得更多美丽的色彩。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