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少年维特之烦恼》:“青年维特受难”,更贴切之书名
铛铛铃2025-09-23【文学】56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呢,
给大家带来的是德国大文豪歌德早期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呢,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悲剧。天真淳朴的青年维特爱上了美丽的少女绿蒂,然而绿蒂呢,却早已有了未婚夫阿尔伯特。理智要求维特恪守道德,放弃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情感却又促使维特苦苦守候着这段没有希望的爱情。最终,在巨大的精神痛苦里,维特选择了举枪自杀。
维特这份真挚到了极点的感情,感动了当时所有人。因为维特所处的时代,也就是歌德创作出《维特》的时代,不仅是德国,也是整个欧洲正在急速向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转型的时期。工业文明的发展,不断挤压人们对于自然和情感的热爱,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功利主义的浮躁气息,美和艺术成为了越来越边缘化的东西。而维特的出现呢,正是人们医治浮躁心灵的一剂良药。据说当时连拿破仑都非常喜欢这本小册子,歌德呢,还曾经在自己的书信集里炫耀,拿破仑甚至把这本小说读过七遍。而这部作品在当时的德国,甚至欧洲,更是掀起了一股“维特热”。许许多多的青年会效仿维特去自杀,他们自杀的时候,要么会在手里拿着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要么会穿着蓝色的燕尾服和黄色的马甲,也就是书里提到维特的穿着打扮。
除了自杀的热潮,维特还成了当时贵族女性的梦中情人。好多来自上流社会的夫人小姐们,会把维特的肖像印到自己随身携带的扇子上。
不过,如果说维特的故事只是一个纯粹关于爱情的悲剧故事,或许我们就错过了这个故事背后更深刻的艺术和宗教的内涵。以《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个译名举例子吧,其实原文里面啊,这里的维特不是少年,而是一位青年,而这里的“烦恼”呢,其实更确切的意思应该是痛苦和受难。“少年”和“烦恼”,会让人联想到青春期过度泛滥的荷尔蒙,而实际情况却是,这是一部讲述一位青年遭难的故事。或许《青年维特受难记》才是这本书更精确的译名。
因此,如果我们只把维特的故事作为一个青春期少年陷入爱情不能自拔的悲剧故事,我们就很难去理解歌德那个时代人的情绪和情感,也很难感受到歌德在维特故事里所寄托的精神和内涵。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为什么一场失败的爱情,会让维特丧失生存的意志?为什么维特之死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而维特之死除了爱情的失败,是否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呢?
一场让人心碎的三角恋悲剧。维特是一个出身中产阶级之家的青年,他有着非常淳朴的心灵,热爱美好的自然生活。维特离开了生活的城市,来到了一个叫做瓦尔海姆的小镇上,这里的一切都让他发自内心的欢喜,不管是那些质朴的农民们,还是那些天真的孩子们,还有美丽的田园风光,都让他深深地沉迷其中。
直到这一天,维特收到邀请,去参加一次乡间的舞会,顺路去接一位名叫绿蒂的姑娘。维特的舞伴告诫维特:“绿蒂可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千万不要被绿蒂给迷住,因为绿蒂早就有了未婚夫,只是现在绿蒂的未婚夫并不在这里,因为这位优秀的先生刚刚失去了父亲,她要赶回去处理后事,顺便谋得一个好职位。”
对于这样的告诫,维特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那么美好的姑娘。可是等到他见到了绿蒂,才知道舞伴所言非假。在维特的眼里,绿蒂不只是漂亮,而是非常圣洁。维特对绿蒂的爱没有任何杂念和欲望,绿蒂就像是天使的旋律,很单纯却又那么的富有才情。只要绿蒂稍微地垂怜一下维特,他的所有痛苦和迷惑好像就会瞬间消失。
从此以后,尽管大自然四季依然在变化,太阳、月亮、星星也依然在运转,但是维特世界里的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全都消失了,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了绿蒂。她如痴如狂地爱上了这个姑娘。
怀着对绿蒂的热爱,维特成为了绿蒂家的常客。绿蒂也像对待朋友一样,对他表示欢迎和关心。只是每当绿蒂谈起她的未婚夫阿尔伯特时,她的语气是那样的温暖和亲热,以至于维特在那一刻就好像丧失了所有的尊严和荣誉。心怀着对绿蒂无法明说的爱情,饱受着道德的折磨,但即便是这样的痛,陪伴着绿蒂的每一天,却都是振奋人心的。每一天的清早,面对着日出,维特都是这样的神清气爽,总是情不自禁地欢呼着:“我要去看她了!”于是这一天,维特就会彻底别无所求,因为所有的期待都融化在她即将要见到绿蒂的幸福感里了。
维特也曾经多次下定决心,不能再这么频繁地去绿蒂家了。每一天夜里,维特都立下誓言:“明天别去绿蒂家。”可等到了第二天,他又完全受不了诱惑,不由自主地来到绿蒂身旁,理由或许只是因为绿蒂前一天晚上随口问了一句:“你明天还来的吧?”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在宫廷里谋到了一个待遇相当优厚的职位。不得不说,阿尔伯特是一个维特非常敬重的人。不同于维特经常不安焦虑的天性,阿尔伯特是一个沉静稳重的男人,做事总是非常勤奋认真,事情呢,也总是办得井井有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和维特一样,阿尔伯特非常深刻地理解绿蒂的精神和心灵。而且阿尔伯特品行端正,没有任何恶习。与此同时,阿尔伯特也非常欣赏维特,他甚至用最真诚的友情来对待维特。
来自绿蒂和阿尔伯特的关怀,总是让维特感动得热泪盈眶。然而,三个人亲密无间的友情,又让维特的内心备受折磨。最终,维特还是做出决定,他要告别绿蒂和阿尔伯特,独自一个人离开,他在走向一个悲惨的结局。
离开绿蒂的维特却没有摆脱他的烦恼。维特找到了一份公职,成为了宫廷里的一个秘书。尽管有一位心胸开阔、学识渊博的C伯爵给了维特很多的安慰和帮助,然而工作的一切是这样的琐碎和无趣。除了种种文书的事务,维特还必须与市民世界的虚伪和世道打交道。所有的人对等级和地位斤斤计较,互相算计又互相防备。比如有个妇女,逢人呢,就要吹嘘自己的贵族身份和家产,可实际上,她只是一个文书家的女儿。
更令人痛苦的事情是,维特见不到绿蒂了,他失去了生命的源泉,失去了让他精神饱满的兴奋剂。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睡觉,又为何而起床。他开始发疯一样的想念绿蒂。工作上的事情越来越不顺心,维特的上司越来越不满意自己这位下属。在维特看来,上司的行事方式非常可笑,为了维护所谓上流社会的体面,总是夸夸其谈,以至于维特总是忍不住要违抗他,按照自己的心意办事。结果维特遭到了上司甚至是宫廷里的训斥,哪怕只是温和的训斥,维特都满心失落。
除此之外,在C伯爵举办的聚会上,因为中产阶级的出身,维特还受到了上流贵族们的轻视和嘲笑。这里的一切,不管是充满秩序感的社会等级,还是小市民们的琐碎无聊,都让维特心生厌倦。最后,痛苦的维特还是辞职了。
当维特再一次回到绿蒂和阿尔伯特所在的小城时,他悲伤地得知他们已经结婚。可维特对绿蒂的爱情却并没有因此结束。绿蒂感受到了维特的不安和焦虑,她悲伤地请求维特平静下来。然而,维特的痛苦已经无法释怀了。因为无论什么时候,绿蒂的身影始终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一睁眼,一闭眼,他的眼前全都是绿蒂,像是一片深渊,像是一片大海。
渐渐的,阿尔伯特对于维特总是想要干扰自己家庭生活的行为产生了不满。绿蒂虽然依然像朋友一样关切着维特的生活,但是面对着痛苦的维特,她也已经无能为力。非常无奈的,绿蒂和阿尔伯特都开始疏远维特,他们既不忍心伤害维特,但又不知道如何帮助维特。
终于,维特的精神彻底被痛苦给摧毁了。每一天,维特的世界都只有焦躁和激愤,最后只有彻头彻尾的无力感。他变得疲惫、愁眉苦脸、任性妄为。维特彻底绝望了,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逼他,让他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所有的出路都被堵住了。他学不来普通人那样庸庸碌碌打发时间,他只能绝望地围绕在绿蒂的身边,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希望。他知道自己干扰了绿蒂和阿尔伯特的平静生活,他也知道这样下去只是徒劳的消耗自己的精力,然而他控制不了自己,只能这样日复一日,等待一个彻底绝望的结局。
最终,维特下定了赴死的决心,他去见了绿蒂最后一面,向绿蒂告别。他问阿尔伯特借了一把手枪,说自己即将远行。当天夜里,维特就在自己的住所举枪自尽了。
它的时代意义超出了他自身的命运。在维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狂飙突进时期的德国一个非常典型的浪漫青年的形象。
先来说说什么是狂飙突进运动。这是发生在18世纪德国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狂飙突进这个名字,它的本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风暴与渴求。那些受到狂飙突进运动影响的青年们,他们的情绪呢,就像是风暴一样,情感充沛,富于激情。而他们的心灵呢,则是贴近自然,迫切地渴求着打破世俗社会的桎梏,解放人的天性,追求精神的自由。
而为什么在18世纪后期的德国会出现狂飙突进运动呢?这就要先说一下德国的邻居法国了。18世纪后期呢,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在法国把启蒙运动推向了高峰。与此同时呢,法国政治革命的氛围越来越强烈,直到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法国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狱,暴怒的底层民众把贵族绑到了路灯的杆子上,农民暴乱,法国各省的政府崩溃,国民议会开始颁布法令,废除统治法国数百年的封建制度,甚至连国王都一度投降了。
然而,当时的德国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呢,却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法国,甚至那时候还没有德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德意志地区呢,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公国分裂割据,彼此之间冲突不断。但是面对隔壁的法国这样轰轰烈烈的革命,再迟钝的德国人都会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了。而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啊,很大程度上呢,正是受到了卢梭的影响,主张崇拜自然,重视人的情感世界,演绎出人和自然和谐一体的人文世界。
在维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者的种种特征。他多愁善感,情感细腻,有很好的艺术天赋,同时天真坦率,爱憎分明,身上时时流露出自然的天性。维特和绿蒂之间的爱,同样也是自然和谐。当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的时候,绿蒂正在给她的弟弟妹妹们分面包,绿蒂那美丽纯洁的神情,和身边围绕着的孩子们,共同组成了自然而和谐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维特的心。而维特真正爱上绿蒂,是那一天的舞会中间。当时突然电闪雷鸣,雷声甚至盖过了音乐声,维特和绿蒂踱步到窗边,远方传来滚滚雷声,春雨刷刷地抽打在泥土上,空气里有一股扑鼻的芬芳升腾起来。绿蒂有时仰望着天空,有时又瞅几眼维特,她的眼里涌起泪水。在这样的自然风景面前,绿蒂却只说了一个诗人的名字——克洛勃·施托克。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名字,维特彻底爱上了绿蒂。这是维特和绿蒂心意相通的时刻。克罗伯·施托克是当时德国非常有名的一位感伤主义诗人。面对着春雨和雷声,绿蒂说出了克罗伯·施托克的名字,而维特立刻就想到了克罗伯·施托克的诗《春之记》。他完全可以理解绿蒂此时脑海里浮现出的美丽诗篇,因为他们的情绪是完全相同的,他们同样沉醉在纯粹的自然之美里,他们的情感同样受到了这些风景的触动,甚至他们同样感受到克罗伯·施托克的浪漫和感伤。
而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却是和维特完全不同的人。阿尔伯特非常正直可靠,讲究理性,做事冷静,积极参加社会事务,做事有条有理,讲求分寸,从不会有极端的表现。维特喜欢阿尔伯特的这些品质,不过维特也认为,阿尔伯特实在是太理性化了,做事总是面面俱到,有各种条条框框,实在是不够直率。阿尔伯特也是如此,他同样认可维特身上珍贵的品格,但他也认为维特实在是太感情用事了,没有足够的现实精神。
维特和阿尔伯特所代表的是情感和理智的分歧。阿尔伯特代表的是社会的秩序、法则和制度。或许有人会以为绿蒂和维特心意相通,那绿蒂和阿尔伯特的婚姻就一定非常的压抑和无聊,不是的。实际上绿蒂和阿尔伯特的婚姻非常美满,因为阿尔伯特和绿蒂的婚姻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他们门当户对,彼此都有着非常高尚的品格,又有着非常良好的教养,尊重家庭和婚姻生活。阿尔伯特的高尚、温柔和善良,更是让绿蒂由衷的尊重和敬爱。和阿尔伯特在一起的时候,绿蒂也总能不由自主地感到安全和温暖。而维特则是一种自然、淳朴的人类天性,它是诗意的,也是灵性的,追求真挚的情感与自由的心灵,哪怕这些跟现实世界的秩序和规则完全格格不入。
很显然,绿蒂感受到了维特这种纯然的天性,但她也认同阿尔伯特的现实主义和进取精神。因此,哪怕绿蒂和维特之间始终有着超越世俗生活的精神联系,也绝不能让绿蒂背弃自己的丈夫。维特的痛苦正在于此,他和绿蒂的爱情是自然的、纯粹的,合乎人性而超越世俗限制的,而绿蒂和阿尔伯特的婚姻是符合社会道德的,这种秩序和理智正是整个社会得以有序运行的基础。而维特的痛苦,也正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人们共同的烦恼。思想、情感的尺度已经打开,而人们的行为依然要被种种社会规范所限制。
也难怪丹麦很有名的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会这样评论:“《维特》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不管什么样的定义,都没法确切地说这本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所包含的无限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歌德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它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丰富伟大的程度甚至超出了他自己的命运。
“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到底是什么?”故事的最后,维特选择了自杀。维特之死首先是一次殉情,殉的是他对绿蒂求而不得的爱情。他的死也是一次殉道,殉的是市民社会的伦理道德。在维特、绿蒂和阿尔伯特的三角关系中,阿尔伯特毋庸置疑代表着正直、理性、节制的社会秩序。绿蒂和阿尔伯特的婚姻是符合这种社会秩序的美满婚姻。而爱恋着绿蒂的维特,实际上也并不是这种社会秩序的反叛者。我们会发现,维特的痛苦并不是他无法破坏绿蒂和阿尔伯特的婚姻,也不是他没办法从阿尔伯特手里把绿蒂给夺过来,而是他同样认同绿蒂和阿尔伯特的婚姻,他无意去打扰和破坏绿蒂和阿尔伯特的美好生活。甚至在自杀之前,维特还写信给阿尔伯特,请求他原谅自己影响了他们家庭的和睦,造成了夫妻之间的猜疑。
歌德在描写维特自杀这个情节的时候,参考了当时一个为了无望的爱情而自杀的青年耶路撒冷的故事,他还详细地研究过耶路撒冷自杀的现场记录。不过耶路撒冷自杀的时间是10月29号,而维特则选择了12月23号的深夜,也就是基督教平安夜的前夜。维特自杀为什么要确定为这个时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影射耶稣基督的受难。在维特生前的信里,他曾经引用耶稣基督临终之前最后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要背弃我?”当他下定决心牺牲自己的时候,他就像是知道死期将至的耶稣基督一样,镇定地说:“我愿意死去。”当他拿到了手枪,决意赴死之前,还吩咐仆人给他送来面包和葡萄酒,这两样事物在基督教里象征着基督的肉和血。
通过维特的自杀和耶稣受难的关联,我们可以看到维特身上的情感和愿望被推向了神性的维度。在歌德以前的德语文学作品里呢,能够像耶稣基督一样受难的人只有神灵、贵族和英雄,从来没有市民阶层的人能够获得这样庄严的文学地位。而自杀在基督教的伦理里,是最最严重的犯罪,它意味着人擅自去结束神所赋予的生命,这是人对信仰的背叛,也是人的狂妄和独身。在维特死后,他不能安葬在教堂,也没有神父为他做悼告。
然而,维特选择自杀,不正是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狂飙突进运动所追求的自由人性吗?当维特的生命已经不溶于世俗生活,当他的爱情已经彻底绝望,当他的人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他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选择死亡呢?
另外,维特的死和耶稣基督的受难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维特相信死亡并不是终点,通过死亡,人可以从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里解脱,去彼岸世界追求美好和幸福。在这里,他和绿蒂终将重新相遇,死也意味着复活和永生。在上帝那里,维特终将会和绿蒂重逢。
在维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世俗和宗教的共同影响。他生活在世俗之中,他的情感和死亡却充满神性的光辉。他沐浴在宗教的神圣里,可他的爱情和愿望又始终是充满人性色彩的。因此人性既是如此美好,却又注定蒙受苦难。或许这就是歌德所要塑造的人的形象,或者说,这也是在启蒙思想影响下的德国的同时代人所在思考的关于人的问题。就像是歌德所写的:“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到底是什么?他不是恰好在他需要力量的时候缺少力量吗?当他在欢乐中飞升的时候,或当他在痛苦中沉沦的时候,也就是正当他接近无限而渴望融入其中的时候,却总是受到羁绊,被重新带回愚钝而冰冷的意识吗?”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下一篇: 《失乐园》:爱至美好,死亡为永恒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