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喧哗与骚动》:意识流巅峰,家族悲剧四重奏
铛铛铃2025-09-23【文学】462人已围观
简介
1930年的时候,美国产生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
不过很可惜,20世纪30年代,对于刘易斯来说,已然是他的创作巅峰。在此后20年的余生里,刘易斯逐渐沉寂,再也没有写出震惊文坛的杰作。以至于海明威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辛克莱·刘易斯并不重要。”
辛克莱·刘易斯重要不重要,自有专业的评论家和认真的读者来论断。不过在刘易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年,曾经大力推荐过另一位美国作家,他说这位作家把“南方”从女人多愁善感的眼泪里解放了出来。
果不其然,19年后,在1949年,这位作家在与加缪、帕斯捷尔纳克、海明威的角逐中,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并且在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可是等到瑞典这边通知这位远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奥克斯福镇的作家,他获得了诺奖的时候,他却拒绝了参加颁奖典礼。直到人们多次劝说动员,他才勉为其难,租了一套礼服前去领奖。
领奖的当天,他还喝得醉醺醺的,操着一口浓重的南方口音的英语,读完了演讲词。甚至第二天,他还差点弄丢了诺奖的奖章,好在酒店的管事到处帮忙寻找,终于在花园棕榈树下的木桶里找到了。
那这位作家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威廉·福克纳。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作品,就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
这部作品被誉为意识流乃至现代派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
《喧哗与骚动》的名字,来自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麦克白》:“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正如这句台词本身的虚无与萧索,《喧哗与骚动》讲述了一个美国南方地主康普生一家逐渐走向没落和衰败的家族悲剧。
康普生一家呢,祖上曾经出过州长和将军,但是到20世纪初,家族已然衰落,产业只剩下一栋破旧的宅子和黑佣迪尔西婆婆和她的外孙了。康普生先生早早病逝,留下了一位整天只知道絮絮叨叨、抱怨人生的康普生太太。
在这种悲观厌世的氛围里,康普生的儿女——敏感又忧郁的大儿子昆丁,叛逆又放荡的二女儿凯蒂,自私又偏激的三儿子杰生,还有痴傻却天真无邪的小儿子班吉,他们将会走上怎样的命运?通过康普生一家的衰败史,福克纳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美国南方世界?福克纳对南方世界的描绘,又寄托了他对这个时代和世界怎样的思考呢?
接下来就请跟随我的声音,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他把一个故事翻来覆去写了四遍。”福克纳常常对人说道。他把这个小说反反复复写了五遍,看起来确实是这样的。《喧哗与骚动》一共有四个部分,分别由痴傻的小儿子班吉、忧郁敏感计划去自杀的大儿子昆丁、暴躁而自私的三儿子杰生和康普生家里善良敦厚的黑佣人迪尔西讲述。最后,作为故事的补充,福克纳又增加了一份附录,记载了康普生一家的家族史。
四位人物讲述的故事,其实有很多内容是重合的,他们都是围绕着家族一位放荡而叛逆的女性,也就是康普生家的二女儿凯蒂展开。在四个人支离破碎的叙述中,凯蒂反叛家族,和一位推销员厮混,失去贞洁,事情败露以后,被家人安排仓促结婚。没过多久,新婚丈夫发现凯蒂怀了别人的孩子,便抛弃了她。凯蒂生下私生女小昆丁后,就乘坐次日的火车离开了。
与此同时,四个人的讲述,尤其是班吉、昆丁和杰生的部分,都采取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所谓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也就是相比于一般平铺直叙讲故事的方法,作者会直接记录人物头脑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思绪和想法,而不是像普通的心理描写那样讲究句法和逻辑。人物的思想活动可以非常活跃,各种心灵活动的切换也不用顾及时间、地点以及逻辑和常理。在意识流的领域里,意识不仅是人物在当下的所思所想,还包括独白、联想、回忆、梦境、幻觉、潜意识,非常抽象和梦幻的内容。
在福克纳的笔下,现实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思绪以及回忆不断交叉跳跃。有的时候福克纳会通过字体的变化,或者突然出现大段大段没有标点符号的文段,来提醒读者现实与意识的切换。有的时候则需要读者自己根据一些细节的线索,来推测情节的变换和发展。比如说在傻儿子班吉的身边,前后有过三个黑人小厮。在1905年之前,是迪尔西的大儿子威尔许;1905年之后则是迪尔西的小儿子TP;而1928年的时候,陪伴在班吉旁边的是迪尔西的外孙勒斯特。通过每次出场的黑人小厮,读者可以发现,正在讲述的事到底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
我们先来看看班吉的故事。因为班吉是一个白痴,所以他的讲述显得非常混乱。他的故事发生在1928年的4月7日,那天是他33岁生日,不过这个时候,班吉的智商仍然停留在三岁左右。
班吉有三样最喜欢的东西。第一件是他的农场,但是因为家里为了筹办凯蒂的婚礼,以及为大哥昆丁准备去哈佛大学读书的学费,把农场给卖掉了,如今他的农场已经被人改建成了一个高尔夫球场。第二件就是他的姐姐凯蒂,凯蒂的身上有她非常喜欢的树的香味,他很喜欢粘着凯蒂到处走来走去。可是凯蒂背着家里和推销员达尔顿·艾米斯私通并且失贞以后,她身上的香味就消失了,而且不久之后,凯蒂就彻底离开了康普生家。第三件就是壁炉里亮堂堂、暖烘烘的小火苗。
这天班吉和小厮勒斯特在高尔夫球场附近溜达,勒斯特正因为他的口袋破了一个洞,掉了钱而闷闷不乐到处寻找,因为他这一天晚上想要用这个钱去看演出。在外面游荡的时候,班吉和勒斯特遇到了小昆丁,小昆丁就是当年凯蒂和达尔顿私通之后生下的私生女,被凯蒂留在了康普生家。小昆丁跟她的母亲一样,性格非常叛逆,她看到班吉和勒斯特以后,对他们冷嘲热讽,认为他们是康普生太太派来跟踪小昆丁的,因为当时的小昆丁正在跟一个打着红领巾的男人厮混。那个男人看班吉是个傻子,就想用点着了的火柴戏弄班吉,小昆丁制止了这个男人的玩笑,独自一人跑开了。
过了一会儿,勒斯特捡到了一个高尔夫球,他盘算着卖了这个高尔夫球,晚上就有钱去看戏了。可是打球的人过来拿走了这只球,还戏谑地叫他们“球童 CADI(凯蒂)”。这个单词,让迷迷糊糊的班吉想到了他最喜欢的凯蒂,忍不住发出了呜呜呜难过哭泣的声音。这时,勒斯特开始不耐烦地抱怨班吉的不懂事,他絮絮叨叨地说,班吉这么大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胡闹,到处惹麻烦,如果康普生太太去世了,家里就再也没有人能护着她了,这样的话,他就一定会被三哥杰生送到杰克逊那边的疯人院去的。
那天夜里,班吉在半梦半醒中,会回想起小时候跟凯蒂一起睡觉的宁静时光,属于他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然而在这非常平淡的一天里,穿插着非常多混乱的记忆。小时候祖母去世了,凯蒂不顾大家的劝阻,爬到树上去看葬礼,弄脏了他的衬裤,大家对这件事情非常在意,就算是痴痴傻傻的班吉,也还记得这件事情。因为在当时的康普生家,尽管家道中落,但凯蒂还是被家人按照名媛淑女的标准教养,希望她举止得宜,高贵优雅。但是凯蒂从她的少女时期开始,就我行我素,十分叛逆。
还有一次,班吉帮毛莱舅舅送情书给他的情人帕特生太太,结果被帕特生先生撞倒,导致毛莱舅舅被帕特生先生揍了一顿。毛莱舅舅是班吉的母亲康普生太太的弟弟。康普生太太自视甚高,认为自己这辈的家族比康普生家更显赫,也更有底蕴,为此她还专门把班吉小时候的名字毛莱改成了现在的班吉,因为康普生太太认为,一个傻子居然跟自己的弟弟有着相同的名字,这简直就是玷污了自己家族的高贵血统。不过很显然,康普生太太坚持的所谓门第也是一场笑话,她的家族跟康普生一家也已经没落,最后一个男丁,也就是班吉的毛莱舅舅,本质上也是个没用的无赖。
1910年4月25日是凯蒂的婚礼,在凯蒂和达尔顿的私情败露之后,为了拆散两人,也掩盖这桩丑闻,康普生家为凯蒂仓促安排了一场婚礼,把她嫁给了另一个银行职员。在凯蒂婚礼之后没多久,失去了凯蒂的班吉浑浑噩噩地穿过家里的大铁门,去追逐路上的女学生,被女学生的父亲一棍子敲晕。没多久,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的班吉就被送去医院做了阉割手术。班吉的眼前浮现出手术台上那迷幻模糊的光影,还有那吸进去气却吐不出来的感觉。
1912年的时候,康普生先生去世了,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死亡的气息。这个据说是个律师,却从来不务正业,还整天喝酒喝得醉醺醺的老父亲,散发着一种繁华家族逐渐走向没落腐朽的悲观气质。尽管班吉是个傻子,他的视角非常混乱,但在这些过去和现在交织的故事片段里,我们依然能勾勒出康普生家族三代人大致的生活场景和心灵状态。在家族昔日光彩的余音中,浑浑噩噩度日的老康普生夫妇,在悲观气氛中不安而焦虑的康普生家的儿女们,还有他们家最后的一代,叛逆尖锐的私生女小昆丁,他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家族沉重的命运,经历着各自不幸的人生,死亡对他来说是救赎和解脱。
大儿子昆丁和三儿子杰生讲述了跟班吉的故事高度重合的家族历史,但他们观察事物的不同视角和独特的心理体验,又一层一层地渲染和补充了康普生家族的不幸命运。
大儿子昆丁的故事发生在1910年的6月2日,在凯蒂举办婚礼之后的一个多月。在这一天,昆丁决定自杀。
在昆丁故事的开头,他拿出了一只表,这是祖父留给父亲的手表,后来父亲又留给了昆丁。把表交给昆丁的时候,康普生先生说:“我把表给你,不是为了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遗忘时间,不用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是向人类展示了他们自己的愚蠢和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于傻子的一种幻想而已。”
在这里,时间意味着流动和变化,世界不是静止的,它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和变化。和世界相比,人实在是太渺小的生物了。这个时候,我们或许可以理解老康普生先生的逃避和无奈了。
根据书中最后一部分的附录,我们可以知道康普生一家发迹和兴盛的历史。康普生的祖上曾经是英国人,他们来到美洲新大陆的时候,通过一次运气爆棚的赌马,获得了杰夫生镇正中心整整一平方英里,也就是大约260公顷的广阔土地。借由这块土地,一无所有的康普生家彻底翻身,获得了财富和地位,甚至还出过一名州长和一位将军。到了20世纪,康普生家族的鼎盛时代早已过去,他们家的财产也只剩下老宅、菜园、东倒西歪的马厩,以及一所佣人住的木屋。家里最后的地产,就是这块班吉最喜欢的牧场,为了凯蒂体面的婚礼和昆丁在哈佛大学的学费,他们把牧场卖给了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
面对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衰变,康普生先生是无力的,他把他的消极通过这只表传递给了康普生家被寄予厚望的长子,似乎言外之意就是,我们无法改变家族的荣耀注定要衰亡的命运,我们只能暂忘这种衰亡的趋势,日复一日,得过且过。康普生先生找到了酒精,他把自己喝得醉醺醺的,在虚幻的慰藉里走到生命的尽头。
但是多愁善感的昆丁却不能像康普生先生一样虚度时光,他依然爱康普生家的荣誉,他把家族的荣誉感视为自己的希望。他是家里的长子,他被寄予了家族的厚望,他也不负众望,成为了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可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昆丁其实是被家族的责任和期待完全束缚住的可怜虫。她一心想要维护的所谓的家族荣誉,是这么的脆弱。当凯蒂没有办法按照他的期待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标准淑女时,他的世界竟然就这样崩塌了。
这一天,昆丁准备自杀,他拿出了父亲留给他的祖父的表,预备送到修理铺。他在宿舍里开始打包自己的行李,以便在他死后别人可以将它们带给自己的家人。他跟学校里的黑人执事聊天,拜托他帮自己送信,把遗书在适当的时间交给自己的室友施里夫。他离开哈佛,沿着河边行走,打算物色一处合适的地点自杀。
他在路上遇到了三个孩子,他们正在讨论鳟鱼和鱼干的事情。他在一家面包店里,遇到了一个不会说英语的意大利女孩,那个女孩拿着脏兮兮的硬币出来买面包,昆丁出于同情,送了面包还有冰淇淋给这个女孩。他想送女孩回家,可是一言不发的女孩只是一路跟着他,附近也没有人知道女孩的家在哪里,昆丁只好带着女孩到处打听,寻找她的家人。可谁知等找到女孩的家人时,昆丁竟然被误认为是拐卖女童的人贩子,他们叫来警察,把他扭送到法官那里。法官见过了这种事,让昆丁给女孩的家人付一笔钱,私下了结。
一切结束后,昆丁再一次回到宿舍整理东西,然后投水自尽。
而这一天,昆丁的回忆全部都围绕着凯蒂。多年之前,凯蒂吻了一个男孩子,昆丁打了凯蒂。当昆丁知道凯蒂和达尔顿私通的时候,他拿出刀试图杀死凯蒂。昆丁去找达尔顿单挑,威胁达尔顿立刻离开杰夫生镇,结果被达尔顿拿出来的枪给吓坏了。他为了掩盖凯蒂跟人私通的丑闻,甚至跑去跟父亲承认是自己跟凯蒂犯了乱伦的错误。她的心里已经扭曲到宁可是自己跟凯蒂一起下地狱,也不能让她跟其他男人发生不名誉的事情。她甚至还跟凯蒂的未婚夫打了一架。
“荣誉和传统是最没用的东西。”
和脆弱敏感的大儿子昆丁不同,三儿子杰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诅咒自己的家庭是一个疯人院,他谩骂凯蒂是一个下贱的女人,为了不让生下私生女小昆丁的凯蒂回家,她甚至造谣凯蒂得了麻风病。他对寄养在家里的小昆丁充满恶意,从小就辱骂她是骚货。她也讨厌班吉,时刻盘算着要把班吉送到杰克逊的疯人院去。他还抱怨在家里勤勤恳恳工作的黑佣人吃白饭。
杰生的恶意尤其集中在凯蒂身上,因为从小到大,她跟凯蒂的关系就很不好。童年的班吉、昆丁和凯蒂总是一起睡觉,而杰生只能跟着外婆睡觉,他跟哥哥姐姐们也玩不到一块去,凯蒂总是怀疑杰生会偷偷向父亲告状。等到杰生长大,他开始痛恨这个家族的一切,也开始变本加厉地报复凯蒂。
康普生先生的葬礼上,凯蒂偷偷回来吊唁,借机央求杰生能让她见一见小昆丁,结果被杰生狠狠敲诈了100美金,以换得一分钟的时间看望小昆丁。可最终杰生也只是带着小昆丁坐在马车上,在凯蒂面前飞驰而过,凯蒂只看到了一眼。杰生每个月克扣凯蒂寄给小昆丁的汇款,对不听话的小昆丁实行非常暴力的管教,使用各种严厉和粗暴的语言训斥小昆丁。当他发现小昆丁和那个戴着红领巾的男孩幽会的时候,他甚至开着车去追赶他们。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杰生又是康普生家族里最后一位支撑家业的男人。老康普生先生早早去世,阴晴不定的康普生太太长期卧病在床,原本应当承担家庭责任的长子昆丁因为过于脆弱的心智而投水自尽,凯蒂远走他乡。杰生必须凭借一己之力养活家里的病人、白痴和黑鬼,而康普生家发生的那一系列丑闻,也让实际上成为了一家之主的杰生倍感羞惭。
老康普生先生死于酗酒,家里最有前途的长子自杀了,一个永远痴痴傻傻,只能给别人带来笑柄的班吉,因为康普生太太的毅力坚持,始终没有送去疯人院。凯蒂与人私通,匆匆结婚后才发现,因为之前的私通事件,她已经怀孕了,被新婚的丈夫抛弃,生下私生女小昆丁之后,凯蒂远走欧洲,在二战期间甚至给德国的纳粹军官做情人。小昆丁同样离经叛道,经常逃学,到处游荡,也在镇上惹出了风流韵事。在黑人女佣迪尔西补充的故事里,为了报复杰生的欺骗和压榨,叛逆的小昆丁偷走了杰生的7000美金,和人私奔了。
这一切,让昔日辉煌的康普生一家彻底名声扫地,杰生也认为自己活在旁人的耻笑和奚落中。被所有人视为恶棍的杰生,其实是康普生家族唯一的清醒者,他意识到,所谓南方旧日名门的荣誉和传统,是最没有用的东西,这个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了。他每天读报纸,学习关于棉花的种种技术,尝试炒股,努力积攒财富,用尽全力要维持康普生家的生计。但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是无法摆脱康普生家带给自己的悲剧命运,需要他供养的这些人,还有那根植在他血脉里的陈旧家庭的阴霾,全靠他的一己之力是没有办法一力承担的。
那么这样衰败腐朽的家庭,就让他这样顺其自然的消亡吧,所有的悲剧命运也就这样到此为止。于是,在康普生太太去世之后,杰生把班吉送到了疯人院,辞退了黑人女佣迪尔西,卖掉了康普生家最后剩下的宅子。她没有结婚,也没有留下孩子,在孤独和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疯狂与仇恨的忧郁故事。
南方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美国文学的语境里,南方不仅只是一个方位词,它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在美国取得独立之后,美国境内有且仅有一次内战,那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美国的南方和北方,长久以来奉行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北方的资本主义非常发达,在美国独立后非常迅速地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的产值很快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而南方则始终坚持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在南方的广袤土地上,有着数百万的黑人奴隶。随着到底是推行资本主义还是推行奴隶制度的矛盾不断激化,双方的冲突逐渐升级,最后爆发了内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
某种意义上,南方情节其实是南北战争的产物。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口音和文化,他们对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有着非常独特的理解和信仰。他们的奴隶制度野蛮并且落后,但相比于工业文明冷冰冰的城市生活,种植园的宁静和祥和无异于伊甸园。在腰缠万贯的南方贵族眼里,南方的生活是最浪漫且最富有骑士精神的,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绅士和淑女的世界。
但是南北战争的落幕摧毁了南方人的美梦,战争的创伤和失败的痛苦弥漫在南方人的心头。而更大的变化是,那些昔日因为贩卖黑奴、经营种植园发家致富的庄园主阶层逐渐没落,昔日的名门望族逐渐沦为一文不值的破落户。和这些没落贵族相对的,是那些生机勃勃的资本家和投机者,他们凭借着金钱和利益的力量,成为了社会的主角。
因此,南方被赋予了孤独、怀旧与怪诞梦魇的双重特点。一方面,南方人缅怀昔日的繁华时光、曾经的田园牧歌,他们美丽富饶、充满浪漫的情怀;另一方面,这种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田园牧歌,混杂着无法洗刷的血腥和罪恶。因此,在宛如天堂的回忆和怀念里,又充斥着道德的内疚和历史的沉重。
逐渐走向没落的康普生一家,并非没有看到历史逐渐向前发展的趋势,就像是昆丁的那只表一样,时间是不断往前走的,而人是不可能挑战时间的。但伴随着对昔日家园的眷恋,精神上的颓废和悲观又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驱散的。有的人选择了在悲伤和颓废的氛围中沉沦,比如酗酒而亡的老康普生先生;有的人无法承受这样的重负,导致了精神的崩溃,死亡和毁灭反而被视为一种解脱,比如自杀的大儿子昆丁;也有人意识到了这样的变化,努力挣脱旧家族的束缚,比如反叛的凯蒂和坚强的杰生。
然而现实的结果却是,凯蒂的反叛最终成为了堕落,她没有成为独立自由的女性,反而因为道德的堕落和动荡的生活备受折磨。杰生的顽强成为了极端的利己主义,冷酷无情,失去了情感的温度,陷入了孤独与痛苦的深渊。
福克纳曾经说过,《喧哗与骚动》是一个关于疯狂与仇恨的忧郁故事。在这部作品里,我们会感受到南方的怀旧和感伤,以及对人性的绝望与愤怒。南方在福克纳的眼里,固然是不断走向没落的旧世界,但南方也确确实实是福克纳这一代人成长和居住的家园。它衰败、颓唐、落后,但它也是勇敢、荣誉、爱和正义的所在。
康普生家每一个人的挣扎和苦难,不仅是南方的悲剧,更是植根于人性的困厄和不屈。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