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新月集·飞鸟集》:泰戈尔之诗,忘却世间一切苦
铛铛铃2025-09-23【文学】39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印度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新月集·飞鸟集》。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我用大黑字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我把园中长的秀丽的花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我把我的纸船投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水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刚才我们读到的是泰戈尔的一首名为《纸船》的诗。
多年以后,当白胡子的泰戈尔坐在印度古旧的藤椅上,他仍会想起报务员让他拆开电报的那个下午。当时落日正在向西沉下,泰戈尔带着一群学生从森林中远足归来,途经村口的邮局时,一个工作人员突然冲上来,递给他一份电报。泰戈尔一如既往地往口袋里塞,但报务员却激动地告诉他,这是国际电报,请您立即拆阅。通过电报,泰戈尔得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获得了一项世界性文学荣誉——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该奖自颁发以来,第一次从欧洲大陆远涉重洋,来到遥远的东方。
事实上,泰戈尔的获奖之路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的诗集几经波折,才最终被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加以重视。当时和他同场竞技的还有著名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当然,结果大家已经知道,泰戈尔胜出了,而哈代也因此和诺奖擦身而过,成为永远的遗珠。不过,泰戈尔并未出席诺奖的颁奖典礼,他提前发出了一份致歉电报,直到1921年,泰戈尔才到访瑞典。
事实上,要理解泰戈尔的诗歌,就不得不先了解他的少年时代。1861年,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值得一提的是,他一共拥有12个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庭中,泰戈尔的父亲是一位杰出人物,他一生都在奉行自由主义,并因此影响了泰戈尔天马行空与无拘无束的思想。泰戈尔14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从此,少年泰戈尔开始将内心和自然万物相联系,他经常一个人独处探索,日出、日落、花园、水塘、白云、风筝、天空、宇宙,都一股脑儿地涌入他的世界,大自然成为他最忠实的玩伴和朋友。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形容自己的伙伴:“从七岁到70岁,一直没有离开过。”
泰戈尔先是在印度上学,随后又随兄长前往英国学习大不列颠文化,伦敦大学的文学课几乎吸引了他的全部热情。他非常喜欢雪莱,后来就有人称泰戈尔为“孟加拉的雪莱”。泰戈尔还曾经跟父亲去往喜马拉雅山脉,在旅途中,父亲教他用梵文背诵吠陀经和奥义书,让他知晓天文。那一次,泰戈尔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辽阔与贫穷,他也因此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印度源远流长的文明,并暗下决心要写出和这文明相称的作品。事实证明,他的确做到了。在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给这个世界留下太多关于美与自由的诗句。那么接下来不妨带着以下几个问题,一起走进泰戈尔的诗歌世界吧:《新月集》和《飞鸟集》各自讲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新月集》是一部儿童之诗,《飞鸟集》是一部沉思之诗,这两部诗集是如何体现自由和美的?
《新月集》:一个活脱脱的儿童世界。现在我们先来聊聊泰戈尔的《新月集》,这部诗集是泰戈尔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蓝本,创作出来的艺术图景。它所展现出的各种童趣、风光、图画和美好想象,涤荡着每一个阅读它的人。在这部被誉为“新月之国”的诗集中,泰戈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活脱脱的儿童世界,孩子是一切的中心,他们就像无冕之王,占据绝对的位置,而包裹在他们周围的万事万物都是律动的、友爱的、富含感情的。比如,“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就能飞上天去。”再比如,“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还有,“我人很小,因为我是一个小孩子,到了我像爸爸一样年纪时便要变大了。”这些诗句无论是借旁人之口,还是直接由小孩子的嘴巴说出,都特别温柔,都独属于儿童的认知和逻辑。不难看出,泰戈尔具有强大的潜入儿童心灵深处的能力,换句话说,或许泰戈尔本人的内心就住着一个小孩子。
在儿童的王国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顽皮与欢乐,他们变着法子游戏,或者把同一个问题重复无数遍。在《金色花》中,孩子就会说:“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这句通过孩子的口吻,将儿童的顽皮和聪明点染开来,不着痕迹地治愈人心。我们都知道,童年是人最会幻想的时期,而小孩子的想法总是千变万化,令人称奇。《新月集》中有好多首诗都涉及到做梦与幻想,它们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好证言。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名为《小大人》的诗歌节选:“我人很小,因为我是一个小孩,到了像我爸爸一样的年纪时,我就变大了。我的老师会走过来说,时候不早了,去把你的石板和书拿来,我将告诉他,你难道不知道我已经和爸爸一样大了吗?我再也不做什么功课了。我的老师将惊讶地说,他喜欢不读书就不读书,因为他是大人了。我给自己穿好衣裳,走进人群拥挤的集市区,我的叔叔将会跑来说,你会迷路的,我的孩子,让我牵着你吧。我会回答,你没看见吗?叔叔,我已经和爸爸一样大了,我得一个人去集市。叔叔会说,是的,他喜欢去哪儿就去哪儿,因为他是大人了。”在这首诗中,这个小孩自始至终都在说,我已经同爸爸一样大了,这种渴望长大的心理,不正是我们所有人共有的儿时经验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不读书就不读书,喜欢去哪儿就去哪儿,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似乎是一个大人才能做到的事。当然了,等我们真的长大,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在《新月集》中,母爱也是非常显著的部分,在字里行间充溢着母亲的各种情绪。与一般的频谱秩序不同,在《新月集》中,母爱更多的是从孩子真切的呼唤中流露出来的,那一声声的“妈妈”,犹如最初的啼音扣人心弦。下面就跟大家分享几句这样的诗:“妈妈,天空上的光成了灰色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看,妈妈,一天还没完,天色就差不多黑了。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妈妈,你要秋天的雨点一般大的珍珠吗?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想大家都感受到了《新月集》中无处不在的童心了吧。《新月集》无疑是一部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作品,但我想它更适合大人,就如《小王子》一样,它是写给大人的童话,《新月集》也是如此,它是泰戈尔写给大人看的儿童诗。更难能可贵的是,泰戈尔在创作这些诗歌的时候,先是经历丧妻之痛,接踵而来的又是丧子之悲,但诗人却用自己的笔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温柔、清丽又充满阳光的诗歌。在这些诗歌里,泰戈尔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爱,“不要辜负他的信任,引导他的正路,并且祝福,不要在忙碌中把她忘了,让它来到你心里,并且祝福他。”
《飞鸟集》:自然与情绪、智慧和爱。相比《新月集》,《飞鸟集》则完全是另一种美学形态。整部诗集中一共有325个小节,每个小节仅用阿拉伯数字标记,所以我们可以把《飞鸟集》视为一个整体,把它当做一首长诗一口气读完,我们也可以不按顺序随意挑选一节去读。对自然的书写,一直是泰戈尔诗歌中的重要底色,《飞鸟集》也是如此。在这部诗集中,泰戈尔喜欢将自然的景况和人的情绪勾兑起来,生发出诗的语境。比如《飞鸟集》的开篇就是:“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出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到那里。”在这里,泰戈尔用了一种类似中国古典的借景抒情的写法,诗人将夏天和秋天对举,造成了时间的流逝之感,而飞鸟的飘忽不定和落叶的轻轻叹息,不禁带给人一种伤春悲秋的情绪。在自然和情绪之中往来,是《飞鸟集》的特色之一。
另外,因为《飞鸟集》精短的体式,让泰戈尔在用词造句上显得非常节省且考究,要传达的智慧和道理,泰戈尔会完全省略逻辑推理和辩证过程,而是以一个智者或者领悟者的身份直指内核,他收起了诗歌写作的常用技巧和装饰,直接将最核心的部分展示给大家看。比如下面这些选段:“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世界不会裂开,因为死亡并不是一个下戏。”“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从上面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泰戈尔开始进入沉思,试图用心灵的智慧提升诗歌艺术,《飞鸟集》也因而成为一部智慧涌现的诗集。
其实泰戈尔给这部诗集取名为《飞鸟集》也颇有用意,有人曾经指出,飞鸟并不是某种特质,而是作为一种类的存在,意思就是说,这里的飞鸟并不是特指一种鸟类,而是泛指所有像鸟儿一样来无影去无踪的事物,比如诗人刹那间的感受和思索。也许正是因为这两者的相似性,让泰戈尔把这部诗集命名为《飞鸟集》。这种理解当然有揣测的意味,不过,飞鸟、灵感的火花、智慧的光芒、哲理的呈现都是乍现式的,的确有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通过杠杆之力的撬动,泰戈尔从一粒沙中看出了整个世界。如果说《新月集》是一部自然与孩童之诗,那《飞鸟集》就是当之无愧的沉思之诗了。
当然,对于泰戈尔,除了自然、童心、智慧之外,我们不应该忽视一个关键词,就是充溢着整部诗集的爱。作为一个博爱且有信仰的诗人,泰戈尔始终相信爱、相信人道主义,在他看来,灵魂的永恒和自由源于内心和精神上无法解释的爱,正如在《飞鸟集》最后一节中,泰戈尔这样写道:“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做我的最后的话。”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自由的诗学与美的召唤。前面我们说过,泰戈尔出生在一个奉行自由主义的家庭中,父亲的教养使泰戈尔很早就摒弃了封建迂腐的旧秩序,而在泰戈尔自己的毕生实践中,他也逐渐成为印度社会的解放先锋,他坚持不懈地为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的争取自由的权利。比如早在1901年,泰戈尔就在西孟加拉邦成立了教育中心,这个中心采用有教无类的教育制度,破除一切种族和阶级歧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引领印度教育潮流的学校。诸如此类的努力,泰戈尔做了很多,这一切其实都来源于他对自由的呼吁。当然,这种呼吁也自然而然地投射到了泰戈尔的诗歌创作中,像他早期的《晨歌集》《牧歌集》,不仅歌颂神秘自由的黎明,还急剧地呼唤灵魂觉醒,他期待那些渴望爱情、渴望摆脱肉体桎梏的灵魂打破束缚并挣脱出来。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看,在《新月集》和《飞鸟集》中,泰戈尔是如何表现自由的。我们知道,在《新月集》中,泰戈尔多以孩子的口吻说话,也多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因此,在充满童趣、想象和欢乐的诗境中,自由可以从诗的内容和形式中透露出来。无论是自然幻想还是亲子之爱,《新月集》始终以追逐自由为目标。在内容层次,《新月集》中有大量的与自由相关的诗句,比如“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再比如,“你坐在一顶轿子里,我骑着一匹红马在你旁边跑着。”大家也发现了,在这两句中,泰戈尔并没有直接把“自由”这个词放进句子里,而是通过描述一些情景,让自由的境界呼之欲出,那种在马背上奔腾的毫无束缚的感觉是自由的,孩子们不着边际的幻想和疑问也是自由的。
在形式上,泰戈尔表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称得上是一位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戴着镣铐跳舞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诗歌创作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中国古代的四言诗、英国的14行诗,从名字上看就知道它的准则是什么,这个准则就相当于镣铐,它会限制诗人的自由。但是呢,技巧高超的诗人会利用这个准则,写出既符合规范又灵动自如的诗,这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现在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泰戈尔的这首《不被注意的花饰》:“什么是叫你大笑起来的,我的小小的命芽儿?妈妈站在门边,微笑地望着你,她拍着她的双手,她的手镯叮当地响着,你手里拿着你的竹竿在跳舞,活像一个小小的牧童。但是什么是叫你大笑起来的,我的小小的命芽儿。”大家都听出来了吧,这段节选的诗是在以大人的口吻发问,但画面的中心却是活泼可爱的小孩,非常灵动。然后这段诗自然也是翻译过来的诗,但我们仍能轻易觉察到泰戈尔的呼应艺术,这段诗的第一句和第四句前后照应,并有所递进,同时他们读起来又非常清亮悦耳,通过呼应和回环,泰戈尔把音乐性这一镣铐成功解围,但又没有伤害到他所谓的自由的核心。
而在《飞鸟集》中,泰戈尔就更大胆了,他几乎突破了习以为常的诗歌形式,将自己完全打开,与自然天地互相独立又合为一体,犹如飞鸟一般来往穿回于其间。325个小节,每一个小节都是一朵智慧的小火花,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带给我们美的沉思。《飞鸟集》整体而言是轻盈的,它恰好是卡尔维诺所谓的“不是像羽毛那样轻,而是像鸟儿那样轻”。
说完泰戈尔的自由诗学后,我们再来看看他对美的召唤。什么叫召唤呢?召唤这个词本来是个文论术语,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简单地看成一个动词。我们知道,一个作品完成之后,就拥有了自己的命运,读者在阅读这个作品时,作品内部的一些东西,比如情绪、故事、背景等等要素,就会很自然而然地和读者产生联系,作品与读者一旦发生了联系,就会召唤出作品中可能不具备的东西,就好比一句调侃的话,我们听的不是歌,而是心情。《新月集》《飞鸟集》就具备强大的对美的召唤能力,读这些诗句,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诗人的思绪随意飘飞,在文字之外感受到无限的美好。当读到“他走的时候,树木正在萌芽,春光刚刚到来”,就好像那个站在春日里送别恋人的人正是我们自己。当读到“举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这样的句子时,我们也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做片刻的思考。当读到“你微笑地看着我,不说一句话,而我知道为了这,我已经等了很久”的时候,不禁觉得这就是真正的美之所在,就像顾城的那句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两句诗虽然各不相同,但他将生活中的静以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传达出来,从而召唤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情绪体验。
好了,这本《新月集》《飞鸟集》我们就分享到这儿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