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英国病人》:布克奖佳作,奥斯卡大奖电影原著

铛铛铃2025-09-23文学464人已围观

简介

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作品里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希腊时期,底比斯的国王坎道列斯疯狂地爱着自己的王后。他认定自己的妻子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女人都要漂亮。

坎道列斯非常宠幸一个侍从,名字叫巨吉司。他把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毫不保留地告诉了巨吉司。自然而然地,坎道列斯总是向巨吉司夸耀王后的美貌。

终于有一天,国王出了一个很荒唐的点子,他竟然要巨吉司去看王后的裸体。

巨吉司大惊失色,怎么都不答应。然而国王坎道列斯已经打定了主意,他强硬地说服巨吉司:“你就放心吧,我没打算试探你的忠诚。我会把这件事偷偷地安排好,就算是王后本人也不会知道你看见了什么。你只要站在我们寝宫很隐蔽的角落里,就可以逍遥自在地欣赏王后的美貌了。”

可惜那晚王后还是知道了巨吉司偷窥的事情,她非常震怒,没想到自己的丈夫竟然做出了这样荒唐的事。

第二天,她召来这名侍从,给了他两个选择:“现在两条道路摆在你的面前,随便你选哪一个。要么你去把坎道列斯杀掉,这样你就能名正言顺地做我的丈夫,还可以成为这个国家的国王;要么你就继续忠于你的国王,不过我现在就会把你杀掉。要么她死,因为她怂恿你做出了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要么你死,因为你看见了我的裸体。”

最终,国王坎道列斯被自己的侍从巨吉司杀死了,巨吉司继承了坎道列斯的王位和妻子,新的时代开始了。

之所以和大家说这个故事,是因为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书与这个故事息息相关。什么书呢?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英国病人》。

就像希罗多德的历史一样,通过惊心动魄的情节,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爱情传奇,可实际上,爱情的背后是恢弘的史诗,隐藏在浪漫传奇背后的是权力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而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英国病人》也是如此,在一桩现代爱情悲剧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命题。

这部作品不仅在1992年获得了布克奖,还获得了2018年的金布克奖。不同于一般的布克奖,金布克奖的含金量非同一般。设立这个奖,是为了表彰过去50年中参与布克奖评选的作品里最杰出的一部。一位评委说:“很少有小说能够配得上变革性的赞誉,但是《英国病人》很显然当之无愧。”

当然,《英国病人》获得金布克奖也是充满争议的。就像这个古希腊的历史故事一样,如果我们只把它看成一个传奇的故事,那么这就只是一个故事;如果我们去探究传奇背后的史诗,或许我们就会被它文学写作上的变革性深深震撼。

那么这部小说到底有什么样的文学魅力呢?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的声音,一起走进《英国病人》的故事吧。

鸽子和苍蝇:战后的心灵只剩下废墟

故事从意大利的一个山村里的圣吉罗拉莫别墅开始。这里曾经是一个修道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坚固的壁垒,它被德军改造成了防御的堡垒,经历了无数次的轰炸,留下了大片大片的废墟。

德军撤退以后,别墅里还算完好的房间又被盟军当成了临时医院,后来医院里的医生和伤员开始往更加安全的地方搬迁。就在这千疮百孔的战后废墟里,有四个人留了下来。

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护士汉娜,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小偷卡拉瓦乔,一个来自印度的扫雷兵基普,还有一个浑身烧伤得像焦炭一样的病人,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只知道他是个英国人,所以大家都叫他英国病人。

汉娜是谁呢?汉娜的父亲是个军人,战死在了法国,后来她的丈夫也因为战争死去。汉娜曾经怀孕,但是在战乱时期,她根本无力养活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所以她没有留下那个孩子。

失去一切的汉娜陷入了绝望,她终日浑浑噩噩,和根本不存在的孩子说话,直到她发现了这个英国病人。这个英国病人伤势严重,医生和伤兵撤退的时候没法挪动他,只能让他留下来自生自灭。汉娜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原来当初她的父亲就是因为重伤,被战友遗弃在巴黎的一间鸽子房里,在鸽子和苍蝇的环绕下,痛苦又孤独地死去了。

汉娜留了下来照料这个英国病人,每天给他念书,给他换药,喂他吃新鲜的李子。这一切让汉娜的内心也渐渐获得平静。

卡拉瓦乔呢,他是个40多岁的意大利小偷,他曾经是汉娜父亲的老朋友,来这里是为了劝说汉娜放弃那个不可能痊愈的英国病人,可是汉娜固执地不肯离开。无计可施的卡拉瓦乔只能留下来陪伴汉娜。

至于基普,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扫雷兵,来自印度,在英国军队里服役。德军从这片区域撤退,却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地雷,让这里成为了非常危险的死亡地带。基普留在这里,经常和地雷打交道,随时随刻都可能丧命。

不过,这个英国病人到底是谁呢?大家只知道他从一架坠毁的飞机里幸存,被当地人救了回来。人们很快发现,这个浑身烧焦的英国病人很不简单,他熟悉沙漠里的地理环境,甚至还懂得当地的各种方言,他懂飞机、枪支和炸药,他甚至可以和基普谈论枪支器械的各种型号。他随身携带一本希罗多德的《历史》,里面密密麻麻都是他的笔迹,他对古代的历史、政治和文化都了如指掌,对音乐也非常了解。在这具已经被烧得焦黑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谜团。

沙漠里的爱情悲剧

这个谜团很快就被卡拉瓦乔解开了。卡拉瓦乔这个名字,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画家,甚至有人把他的画作视为前所未有的神迹。可是小说里的卡拉瓦乔却是一个小偷,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卡拉瓦乔发挥自己弄虚作假的天赋,开始为盟军做事,训练间谍。也正是如此,卡拉瓦乔知道战争里很多间谍的情报,他怀疑汉娜照顾的这个病人其实并不是英国人,而是一个叫埃尔迈西的匈牙利伯爵。这是一名非常杰出的沙漠探险家和地图测绘专家,更重要的是,这个人是一个间谍,他在二战期间用自己的知识为德国纳粹服务,带着德国人穿越了沙漠,到达开罗。

为了从这个英国病人的嘴里套出真相,卡拉瓦乔给他注射了自己偷来的吗啡,趁他药性发作、神志不清的时候追问他的来历。果然不出所料,这个英国病人真的来自匈牙利,但是他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是个非常英式的绅士。

1936年开始,这个名叫埃尔迈西的匈牙利伯爵就和他的同伴深入北非的大吉勒夫高原,进行地图测绘工作。在沙漠里,他结识了飞行员克里夫顿和他的妻子凯瑟琳。就像那个古希腊故事里一样,飞行员克里夫顿犹如一个傲慢又荒唐的国王,向他的朋友们大肆夸耀自己妻子的风情。无法忍受丈夫荒唐行径的美丽妻子最终走向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凯瑟琳和埃尔迈西相爱了。

不过和古希腊故事不同,凯瑟琳和埃尔迈西并没有合谋杀害克里夫顿,凯瑟琳甚至还因为良心的谴责,痛苦地和埃尔迈西分了手。然而怒火中烧的克里夫顿却以一种最极端的方式报复了背叛他的妻子和朋友。

1939年,克里夫顿以自杀的决绝开着飞机撞向了埃尔迈西,飞机上还坐着凯瑟琳。最终飞机在沙漠深处坠毁,克里夫顿当场身亡,凯瑟琳重伤。

这名英国人,不,这位匈牙利伯爵埃尔迈西没有办法背着重伤的凯瑟琳走出沙漠,她只能选择将凯瑟琳安置在沙漠的洞穴里,只身一人去最近的镇上求援,这是当时唯一能够拯救凯瑟琳的方法。

可是战争的到来让埃尔迈西的希望落了空,他一出沙漠就被英国的军队抓住了。在北非的战场上,任何一个外国人都有可能是德国人的间谍,无论埃尔迈西怎么解释说他不是间谍,他是英国人,沙漠的深处有一个重伤的女人正在等待救援,所有的人都当他是一个可疑分子,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一个潜在的间谍。他想尽一切办法去解释、去证明,可一点用都没有。他心急如焚,可是迎接他的只有不停的盘问和监禁。

迫于无奈,他看准时机逃了出来,为了能够回到沙漠,他投靠了德军。1942年,埃尔迈西终于完成了德国人要穿越沙漠的任务,当他找到机会离开那些德国人,再一次回到凯瑟琳所在的洞穴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3年。

凯瑟琳已经悲惨地在原地死去了,她把自己紧紧地裹在降落伞里面,孤独地死在了沙漠深处。这个原本应该生活在精致的花园、湖泊和鲜花包围里的女人,在沙漠和战争里枯萎了。

埃尔迈西抱着凯瑟琳的尸体从洞穴中慢慢走出来,迎风而立。他原本打算带着心爱的人离开,却最终因为飞机故障坠毁在这片荒凉而广袤的沙漠上。埃尔迈西浑身烧伤,侥幸被当地人救了回来。劫后余生的埃尔迈西只是一具浑身被烧得漆黑的躯体,他在修道院的废墟里苟延残喘着,保存着沙漠里爱情悲剧的秘密。

但是,爱情的悲剧并不只是埃尔迈西作为英国病人的全部。

我们都是世界杂种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英国病人》的四个主角都不是英国人。埃尔迈西是匈牙利人,汉娜是加拿大人,卡拉瓦乔是意大利人,基普是印度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只是因为各种机缘,聚集在意大利郊区的一座修道院里。

那么“英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英国在这里只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二战之前欧洲文明所建立的世界秩序。曾经的欧洲是世界历史的缔造者,它就像一个地理测绘专家一样,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理性,为整个世界划定政治、文化还有精神的地图。欧洲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家园,因为它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在当时的欧洲,像埃尔迈西这样的人,哪怕他并不是英国人,但他有一张欧洲人的面孔,他接受英式的教育,成为一名英式的绅士,她的文化背景就可以让她成为了一个毫无疑义的英国人。可是埃尔迈西仍然要称自己是一个世界杂种,因为战争摧毁了她的一切,她曾经赖以生存的一切,她曾经所相信的一切,她的国籍、她的身体、她的爱、她的精神寄托、她内心的世界图像。为了拯救爱情,她背叛了英国,成了一个间谍,然而她的爱情还是以最惨烈的悲剧收场,她的肉体也被坠毁的飞机破坏,她现在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一个废墟里动弹不得的伯爵。废墟就是对被战争摧毁了的世界秩序的最好表达。

然而世界杂种并不只有埃尔迈西一个,埃尔迈西说,印度人基普和他一样都是世界杂种,只不过埃尔迈西是旧世界里的杂种,而基普是新世界的杂种。

基普来自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他曾经相信,他接受英式的教育,在英国生活,加入英国的军队,为英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去成为一名优秀的排雷兵,他就可以融入英国人的生活,成为英国人的一员。作为一个优秀的排雷兵,他出生入死,无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获得了同行的尊敬。可是最终她发现,这一切都只是自己天真的幻想,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英国人,或者说成为一个欧洲人。

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文化是最暧昧不清的东西。基普认为他是在印度的文化传统里长大的,可是被英国统治的印度很快也被英国的文化所殖民,所以基普实际上是在英国殖民的文化传统里长大的。英国的风俗习惯、英国的书、英国的理性精神、英国的官僚系统,对于印度人来说,英国的一切就是他们的标准。

曾经,她相信永远都不应该和欧洲人说不,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说了算,他们掌握交易的规则,他们制定法律,他们为这个世界绘制地图。曾经,她太容易被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感动,欧洲人那些庄严的演讲和宣誓,那些金光闪闪的功勋和奖章。直到这一天,美国的原子弹投到了广岛和长崎的土地上,收音机里传来战争胜利的呼喊声。“看看,看看这些欧洲人,他们都做了什么,他们对着黄种人扔炸弹,英国人、法国人,他们都没有区别,他们都是狂妄自大的欧洲人。对于亚洲来说,欧洲永远都是殖民者,他们从物质、精神、文化彻彻底底地殖民着亚洲。美国人他们也不是好人,他们是可恶的英国人的学生,他们是欧洲之后的新一代殖民者,民主和自由根本就是天大的笑话,美国殖民亚洲的这一套跟欧洲没有任何区别。”

基普绝望地意识到,曾经他所追求的英国人的身份认同是那么的虚伪,她撕掉军装上的勋章,放弃了他在欧洲的一切,像一个一无所有的流亡者一样,仓皇地逃回了印度。

是啊,埃尔迈西和基普都是世界杂种,只不过埃尔迈西属于二战之前的旧世界,这个世界相信人是被知识和理性塑造的,来自匈牙利的埃尔迈西之所以是英国人,是因为他的知识和文化让他成为了英国人。不过这一切都被战争摧毁了,所以他是来自旧世界的杂种。而基普它来自二战以后的新世界,这个世界的国别被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撕得粉碎,知识和文化再也不能成为人去选择自己身份的依据。什么是本土的,什么是外来的,我到底是什么人,我的祖国和故乡是哪里,所有人都无法冲破身份认同的迷局,所以他是来自新世界的杂种。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英国病人。

在《英国病人》的故事里,护士汉娜就像是一条纽带,把埃尔迈西、卡拉瓦乔和基普联系在了一起。汉娜试图拯救埃尔迈西,她陪伴着他,生活在废墟一样的旧修道院里,有时睡在他的身旁,有时睡在没有墙的房间里,周围是被烧毁的家具,她像一个隐忍的流浪者和苦行僧一样生活,清理房间,让浑身动弹不得的埃尔迈西像国王一样安稳地躺在自己的床上。更重要的是,她成为了埃尔迈西爱情故事的见证者。

这个被沙漠掩埋掉的爱情悲剧,里面有熊熊大火一样燃烧着的激情,道德和情感在这里声嘶力竭地对抗着,还有轰轰烈烈的复仇和痛苦的生离死别。这样跌宕起伏的记忆简直就像是传奇,它只能属于过去,就像是希罗多德《历史》里的那个故事,因为遥远,因为传奇,被赋予了一种庄严的历史感。汉娜的见证,让埃尔迈西的故事像点燃的火柴一样划破黑暗,但很快,所有的一切终究会再一次在黑暗当中沉寂,她和她的一切,包括爱情、传统、精神还有文化,全都变成了历史。

在这个废墟上,还发生一段甜蜜而美好的爱情,那就是汉娜与基普的相爱。这段感情与埃尔迈西和凯瑟琳的爱情传奇完全不同,不同于历史传奇,他们的爱情方式是非常现代的,没有刻骨铭心的情节,没有大起大落的碰撞,而是一种平淡而朴素的日常。

他们相识于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汉娜在黑暗中弹琴,演奏一首老歌,闪电亮起,就可以看见汉娜的手指在上下飞舞,基普和他的同伴在一旁静静的欣赏,在弹奏结束后一起做三明治。他们的相遇是如此的宁静而美好,就好像亚当和夏娃回归了久别重逢的伊甸园一样。

可是这样的爱情却处处是裂痕。英国和以英国所代表的欧洲文明曾经是基普赖以生存和为之奋斗的精神家园,可是基普最终意识到一切都是虚假的,他只是殖民文化里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没有身份、没有家园、没有信任、没有朋友。她的黄皮肤、她的发色、她瞳孔的颜色、她的口音,一切的一切都在说她是如此格格不入。而战争把这种矛盾推到了极致,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局外人。

在这种支离破碎的身份背景里,基普连自己到底是谁都搞不明白,又怎么能够敞开他的胸怀去拥抱爱情呢?特别是当她明白,作为亚洲人,她永远都只能是殖民文化下的一个可怜虫的时候,她又怎么能够心无芥蒂和来自加拿大、来自殖民者这一边的汉娜在一起呢?她最终放弃了她的爱情,回到了他的故乡印度。这种回归和返乡是否能带给她灵魂的慰藉,谁也不会知道。

其实就算是汉娜,同样也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她在战争中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最终也失去了基普。她最终将要回到加拿大,但是加拿大这个国家其实同样也是建立在英国的殖民历史上,在《英国病人》的浪潮里,没有一个人得以幸免。

所以英国病人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英国病人,他们或者是像埃尔迈西伯爵一样,被战争夺走了一切,孤苦伶仃的生活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或者是像基普一样,成长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文化的殖民体系里,茫然无措,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和家园。

或许这部作品的变革性正在于最细腻的情感和最宏阔的历史之间的这种碰撞和交织。就像布克奖的评委说的,在《英国病人》里面,史诗感与亲密感无缝连接,这一刻,你在眺望广袤的沙漠,而下一刻,美丽的护士把一块李子放到病人的嘴里。

二战这种痛苦而悲壮的历史在作者翁达杰的笔下是非常诗意甚至梦幻的,可是在这涓涓细流一般温婉、细腻的情感背后,却是像沙漠一样恢宏壮阔的史诗。在这部史诗里,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历史的变迁、文明的消逝,以及人没有身份认同和精神家园的彷徨。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