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的一切属于你,你却对我一无所知

铛铛铃2025-09-23文学54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是一封怎样的来信啊!这是一封匿名情书,低到尘埃的暗恋,一个女人的一生都属于这个男人,而男人对此一无所知。这也是一封诀别信,女人第一次向男人倾诉感情,不想也正是最后一次。当男人读到这封信的时候,女人和她可怜的孩子都已经去世了。

故事的开头,作家R刚刚结束了为时三天的郊游,在一个清晨回到维也纳的家中。男仆给他拿来了几封信,其中一封字迹陌生,摸上去很厚。他将信拆开,是一个陌生女人的字迹,非常潦草。信上既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也没有寄信人的名字。开篇即是:“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娇弱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她的床边足足坐了40个小时,当时流感袭击着他,他发着高烧,可怜的身子烧得滚烫。我把冷毛巾放在他发烫的额头上,成天成夜的把他那双不时抽动的小手握在我的手里。到第三天晚上,我自己垮了,我的眼睛再也支持不住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眼皮就合上了。我坐在一把硬椅子上,睡了三四个钟头。就在这时候,死神把她夺走了。”

这个女人是谁?这个孩子又是谁的呢?

小说一开篇,就笼罩在一层神秘又阴郁的气氛之中。作者在情书开头埋下许多问题,而一切都将随着信件内容的展开而揭晓。

原来写信的是个一直暗恋着这个男人的女人。他们曾经共同度过三个夜晚,女人甚至为她怀了一个孩子,可是男人早把她忘了。他以为这个写信的女人,和他从前带回家的女人一样,都不过是露水情缘。甚至在最后一次把女人从歌舞厅带回家的时候,她把她看成了交际花。女人一直深爱着男人呢,为了她不惜沦落风尘。尽管他们在同一座城市,女人却选择缄口不言,独自抚养孩子。直到现在,她患了重病,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才选择用一封信,把一切都说出来。

“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这段暗恋的开端,是在很久以前。那时女人还是一个小女孩,和母亲相依为命,父亲早亡,孤儿寡母,过着凄惨惨乱糟糟的生活。女人形容这种生活,就像是一个地窖里堆满了尘封霉湿的人和物,上面还结着蛛网。那时的她才13岁,正经历着艰辛苦涩的童年,得不到足够的关爱,父爱缺失,毫无安全感。而这时,那个男人搬入了他们所住的公寓,和她门对门。他像一道璀璨的光芒,点亮了女孩的生活。他是个作家,比她大12岁,英姿勃发,博学多才,富有男性气质,正好弥补了小女孩生活中父亲的缺席。于是,男人被女孩美化了,成为一个无限完美的对象。她在信中说:“我一眼就看见了你的容光焕发、表情生动的脸,长了一头漂亮光泽的头发,我的惊讶简直难以形容。的确,你是那样的年轻漂亮,身材奇长,动作灵巧,英俊潇洒,我真的吓了一跳。”

于是,这个小女孩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有一段时间,她整天什么也不干,只等着男作家回来。透过自家门前的钥匙孔,她小心地窥探着男作家的一举一动,直到知道了他的每一个生活习惯,认得她的每一根领带、每一套衣服,还有每个朋友。女孩心灵的每一寸空间都被男作家占据了。慢慢的,她幻想得到这个男人的爱,但她深知,从她心底暗生的这份情,是得不到回应的。男人魅力无边,每次带回家的都是不同的女人。女孩知道她无法完全拥有这个男人。当她的爱无法向外投射时,便只能返回自身。与其说她是在追求一份看似不求回报的深情,不如说是在满足自我想象与自我期待。她骄傲地宣称:“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表面上看是对那个男人的深爱,实际上只是爱着自己的爱情。她说:“你从来都没有认识过我,而我的一生却为你而生。”

女人通过幻想,让原本空虚的心充满了她虚幻的自以为伟大的爱情。但是女人的内心其实还是矛盾的,她在自恋的同时,其实也在自虐。她疯狂的渴望和追求着爱,却又时刻压抑和阻止着自己的欲望。从一开始,女人就知道自己与作家是不可能长久的。作家迷人风流,不负责任,任何女人都不可能常驻他的生活。她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神秘、暧昧、健忘而从不许诺。她在信中说:“你说这事不是很奇怪吗?在这最初的瞬间,我就非常清晰地感觉到你所具有的独特之处。不仅是我,凡是和你认识的人,都怀着一种意外的心情,在你身上一再感觉。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既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齐悦的热情少年,同时又是一个在你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无比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

另一方面,女人明明知道这样的爱不会有结果,仍然执拗的为此做着牺牲。她拒绝待在有钱的继父身边,因此而错过一场门当户对的婚姻。她选择做别人的情妇,又把追求者一概拒绝,也就再次放弃拥有一个正常家庭的可能。她说:“离开了你,我不愿意高高兴兴、心满意足地生活。我沉迷于我那阴郁的小天地里,自己折磨自己,孤独寂寥的生活。”女人渐渐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从恋富到自恋自虐,最终走向了自轻。通过自我欺骗,她产生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她认为,她对男人的爱是无条件、毫无保留、不顾一切的,而事实是,这种爱像是存在,又像没有任何意义,既不能让自己快乐,也不能带给任何人幸福。这正像她对男人说的:“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人们都说爱是相互的,这却是一个人的爱情,这种痛苦叫没有一点回音。“我已付出了全部,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茨威格是一位出色的心理描写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往往谈不上有多么高难复杂的技巧,却总是能够细腻深入的刻画人物内心。他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学上的好奇,为此还认真研究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他能像一个外科医生那样,对人物的感情细细剖析,然后用含蓄克制的语言描述出来。即使是内心独白式的写法,也能设置悬念,不断吸引读者读下去。写人物精神上的孤独状态,是茨威格非常擅长的,尤其是女性人物。高尔基称赞茨威格是世界最了解女人心理的作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短短的篇幅写了女孩十几年的心路历程,而对女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茨威格都把握得很精准。

13岁到16岁,女孩对男人的爱有增无减。16岁,因为母亲在家,她们母女不得不搬出这栋公寓,于是在搬家的前一晚,一个人蜷缩在走廊,等着男人回来。“我等着,等着,等着你,就像等待我的命运。”茨威格只用短短一句话,就写出了这种少女之爱的盲目性。而当女孩18岁了,茨威格又察觉到这份爱的微妙变异。“我对你的激情一如既往,只不过随着我身体的发育,随着我情欲的觉醒而和过去有所不同。它变得更加炽烈,更加含有肉体的成分,更加具有女性的气息。当年潜伏在那个不懂事的女孩子的潜意识里,驱使她去拉你的门铃的那朦朦胧胧的愿望,现在啊,却成了我唯一的思想,把我奉献给你,完全委身于你。”此时,作为一个少女的爱退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即将成熟的女人的爱。这种爱从纯粹的精神扩展到了肉体,内涵被扩充了。

更值得称道的是,茨威格选择了情书这种非常适合心理描写的小说形式,用“我”的口吻讲故事,读者会觉得一切都很真实、很自然,就像有人在和你面对面聊天,主人公的感受也显得更加丰富、动人。当你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你也许能恍惚听到女人的声音。另外,因为情书是一个人写给另一个人的,所以注定是一个人写,一个人看,或者一个人讲一个人听。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感的倾诉,在两人相隔的情况下,写信者是不知道收信者的感受与反应的,所以情书是一种言说,又是一种沉默。情书永远是爱情的毒雨,它是单向的,正像女人的一厢情愿。在这封字数有限的情书里,浓缩了女人短暂而曲折的一生中所有的心血情语。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场自言自语。当她13岁爱上男人时,男人是一个秘密,她将这个秘密紧紧地放在心底。当她长成年轻女人,甚至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仍然咬紧牙关,绝口不对任何人提起对一个男人的深情挚爱。她的爱从来都是向内的,只要自己知道坚持就行。她不强求回应,不勉强厮守,一切都在沉默中进行。她在信中写道:“我没法向别人诉说我的心事,没有人指点我、提醒我,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我不责怪你,我爱你,就是爱你这个样子。要是我还得再活下去,我就把这封信撕掉,我要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手里拿着这封信,那你就知道是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她的生活,从她有意识的时候起,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止,她的生命始终是属于你的。”

信件开头,按照女人自己制定的规则,男人收到信则说明女人死了。小说结尾,男人桌上的花瓶里,不再有女人每年在她生日所送的白玫瑰,印证了女人的死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悲剧。女人第一次向男人倾诉感情,不想也正是最后一次。第一封情书,同时也是最后一封情书,告白便成了诀别。

在西方,最常见的两种爱情模式,一种是灰姑娘式的,一种是小人鱼似的。所谓灰姑娘式,就是下层社会的贫穷女孩,被上流社会的尊贵男子爱上,他们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小人鱼式则与之相反,爱上王子的公主并没有等到爱情的曙光,而是在历尽磨难之后走向毁灭。安徒生有一则著名的童话《海的女儿》,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鱼的故事。美丽可爱的海公主小人鱼在某一天救了一位人间的王子,并且深深的爱上了他。为了和王子结合,她向巫婆交出了自己的舌头和嗓音,并且忍着剧痛让尾巴变成了双腿。可惜变成哑巴的人鱼公主,无法向王子表达爱情,最后王子和邻国的公主成婚,小人鱼按照和巫婆的约定,在王子婚礼的前一天,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泡沫。她用牺牲自我的方式完成了对爱的贡献。

你看,茨威格笔下的女人和小人鱼多像啊。她本来是一个平民家庭的女儿,过着毫无光彩的生活,有一天,她像小人鱼突然爱上王子一样,猝不及防的爱上了男作家。女人,眩晕在男人艺术家的神秘光环下,相信自己理解她、深爱她,甚至当她为男人生下孩子,也依然选择沉默。她不想打扰男人的生活,不想给他带来任何坏的影响。“我知道,你在恋爱之中,只喜欢轻松愉快、无忧无虑、欢愉游戏,突然一下子当上了父亲,突然一下子得对另一个人的命运负责,你一定觉得不是滋味儿。”她不愿意自己的情感变成束缚,妨碍男人的自由。她时刻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只为成全这位作家生性当中的散漫与不羁。

那么,女人做这些,难道都是无怨无悔的吗?是的,女人在信中说:“我不责怪你,我爱你就是爱你这个样子,感情热烈而生性健忘,一往情深却爱不专一,我就爱你是这么个人,只爱你是这么个人,你过去一直是这样,现在依然还是这样。”就这样,女人默默的承受着一切苦果。可以说女人的爱冲动而又盲目,她所秉持的是一种为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爱情观。这种爱情观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盛。在茨威格写作这本小说的20世纪初,已经渐渐退潮了。那些积极寻找爱与美的灵魂,对爱情发挥着极致想象,为了爱情甚至可以牺牲生命。他们相信,在人类的情感中,爱情是最重要、最强烈,也是最崇高的。人们渴望爱情、崇拜爱情,花费大量的心血追逐爱情。而这样的爱,听起来就像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一则童话。“我爱你,与你无关,与我无关。”

小说里男作家虽然是隐身的,但是借助女人的眼睛,我们可以窥见他的生活。她单身,不建立家庭,女伴不停更换,却没有人能和他结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女人的爱是浪漫唯美的,也是热烈病态的,对男人宗教般的膜拜,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她一生的情感都融化在这封信中,以死亡开始,以死亡落幕。在信件的末尾,女人写道:“别了,亲爱的,别了,我感谢你,过去那样就很好,不管怎么着,很好,我要为此感谢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啊,我心里很舒服,要说的我都跟你说了,你现在知道了不,你只是感觉到我是多么的爱你,而这爱情不会让你受到任何牵累,我不会使你若有所失,这使我感到安慰。你那美好光明的生活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我的死并不给你增添痛苦,这使我感到安慰。你呀,我亲爱的,直到生命尽头。”女人仍然对男人深情一片,痴痴念念。

整封信里,女人的口吻都是乞求的、卑微的,她牺牲自己的一切,将自己的姿态放得低再低,都只为等待男人的爱情。她说:“自我从童年觉醒过来以后,我整个的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意志。”小说表面上看来是一个“我爱你,与你无关”的凄美爱情故事,实际上却隐藏着“你爱我、与我无关”的残酷真相。直到读完信,男人也没有完全想起女人的面庞来。茨威格在小说中写道:“他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一个邻家的小姑娘,一个少女,一个夜总会的女人,可是这些回忆朦胧不清,混乱不堪,始终构不成一个图形。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茨威格借这封书信勾连起来的两个人,将一种极致的浪漫主义发展到了极端。从少女时代初见到第一次走进作家的房门,从暗放心头的相思可慕到共度良宵的情迷意乱,到被男人当做卖笑女郎,女人不会不伤感、不痛苦,但是仍旧选择继续爱着男人。在女人眼里,男人就是主宰她命运的上帝,爱就是她唯一的信仰。她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这是一种爱的偏执,用自己的全部建筑海市蜃楼。极端的爱在现实世界里无处容身,就如同太过理想的理想在现实里总会灰飞烟灭一样。茨威格将这种爱的纯粹与绝望写到了极致,因为他也有同样的遭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茨威格30出头,从事反战工作。本应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他却屡屡在战争中目睹人性的残暴与凶恶。1933年,希特勒上台,第2年,茨威格就因为自己的犹太身份,遭受纳粹驱逐,被迫离开故土。后来他移居英国、美国、巴西,一生漂泊在外。1942222日,他和妻子伊丽莎白·绿蒂在巴西一个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这正是法西斯势力遍布全球的时候,眼看着纳粹猖狂残忍的毁灭这世界的一切,经过漫长流浪岁月的茨威格倍感失落,决定同世界告别。他在遗书中说:“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已自我毁灭,我认为还是及时且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

这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男人,精神故乡早已崩塌。当不再能面对心头的孤寂、绝望与幻灭,他就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世界。小说里那个一生沉浸在爱情乌托邦里的女人,降低自尊所换来的一切,不过是一场幻想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一个易碎的气泡,迟早有一天会破灭的。正像作者的故土之梦一样,失去家园的人,还有什么可希冀的呢?因为你爱着你的故乡,而你的故乡只是乌有之乡。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