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蝇王》:恶潜藏人心,恐怖本能之展现

铛铛铃2025-09-23文学797人已围观

简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著名的斯坦福囚徒实验。

1971年的时候,一个叫津巴多的心理学家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招募了24个没有犯罪记录的大学生作为测试者,把这些大学生随机地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监狱里的看守,一组扮演囚犯。

一开始,就算是这个实验的主持人津巴多都觉得,这场两个星期的角色扮演实验肯定是非常无聊的。毕竟这些参加者都参加过心理测试,所有的人都是心理健康的好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实验进行了没几天,局面竟然失控了。

扮演看守的大学生们越来越进入他们的角色,开始惩罚不听话的犯人。他们会脱光犯人的衣服,不给犯人吃饭,强迫犯人用手清洗马桶,体罚犯人,不许犯人睡觉。最后,这个原定两个星期的实验在第七天的时候就草草收场,因为整个局面都已经失控了。扮演犯人的人在这么严酷的对待下,精神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甚至真的有人因为看守的暴力行动而受了重伤。

大家或许发现了,这个心理实验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揭开了人性非常黑暗的一面,那就是性本善的说法在现代已经逐渐站不住脚了。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人的内心深处潜藏着非常暴力血腥的一面。谁也不知道,人的本性到底可以坏到什么程度。

说这个故事,是为了引出我们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一本书。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1954年的时候写了一本小说《蝇王》。因为这本书,威廉·戈尔丁在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本小说里,戈尔丁设置了跟监狱很像的孤岛环境。只不过这一次,在孤岛里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的主角们都是一些半大的小孩子。

在故事中,戈尔丁想象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一群6~12岁的小孩被安排坐飞机疏散,可是飞机失事了,驾驶员也在迫降的过程中死掉了。这些小孩子就这样被困在了一个完全没有成年人的孤岛上。

孩子们很快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有发号施令的人,也有听从命令的人。然而,就像是斯坦福囚犯实验一样,随着大家越来越进入自己的角色,恐怖的暴力降临了。孩子们开始互相残杀,恶的本性也逐渐暴露出来。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说人的本性真的就是那么坏吗?相互残杀难道真的就是人的本能吗?就算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他们也会变成彻头彻尾的恶棍吗?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的声音,走进戈尔丁的《蝇王》。荒岛就是实验里的监狱,孩子们很快进入了各自的角色。

我们先来说说拉尔夫这个角色。拉尔夫12岁,他是这群孩子里最大的一个,也是最像成年人的一个。因为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拉尔夫有着非常好的教养。当他意识到这个荒岛上一个成年人都没有的时候,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家的领导者。某种意义上,拉尔夫象征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制度。

当其他的孩子还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时候,拉尔夫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现实的处境。遵循着文明社会的本能,拉尔夫开始把大家组织起来开会。哪怕孩子们还都拉拉杂杂不懂事,在开会的时候东拉西扯,几乎讨论不了什么事情,拉尔夫还是要非常执着地维持着开会这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开会象征着现代文明里的民主。

拉尔夫还像模像样地弄来一个海螺,就像是发言的话筒一样,海螺在谁的手里,谁就可以发言。当然,小孩子哪里懂什么民主和秩序传递,海螺就像是过家家似的。

除了必须要开会,拉尔夫还组织孩子们造房子。当然,一群小孩子能造出什么房子啊,也就是木头和干草搭起来的窝棚。可是这样的窝棚能够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为大家遮风挡雨,维持一种文明人的生活方式。

还有上厕所的问题,拉尔夫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到某个固定的地点去上厕所,在那里水流可以很快冲走大家的排泄物。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孩子们几乎不听他的,在荒岛上哪里方便就在哪里解决,把大家生活的地方搞得臭气熏天。

虽然拉尔夫维持文明秩序的手段并不那么有效,但是大家都一致认同拉尔夫是一个领导者。因为这些离开文明社会的孩子们并没有忘记原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哪怕现在没有大人了,他们对文明和礼仪的惯性并没有消失。所以对于身上充满秩序感的大男孩拉尔夫,这些孩子们都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感,就算是野孩子杰克一开始也是这样。

杰克和拉尔夫完全相反,他是个孤儿,从小就在街头巷尾过着好勇斗狠的生活,没受过什么教育。如果说拉尔夫就像是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那么杰克就是彻头彻尾的流氓和恶棍了。

在这群流落荒岛的孩子里,杰克有着自己的小队伍。这群粗鲁凶悍的孩子都是孩子王杰克的手下。一到这荒岛上,这些孩子就跟撒欢似的,到处冒险,蠢蠢欲动,想要猎杀林子里的野猪,展现自己的力量。

杰克象征着跟拉尔夫完全对立的无政府主义。什么是无政府主义呢?这是一种在18世纪起源于英国的政治理论,19世纪中后期在欧洲广泛流传。顾名思义,无政府主义者一般都主张废除各种政府机构,因为这些权力机构的本质就是压迫人的自由。当然,杰克所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并不是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而是一种极端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只想放纵自己的欲望。荒岛多好啊,没有成年人,没有秩序、没有规矩,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对于拉尔夫这个浑身充斥着老牌英国绅士味道的权威,杰克一方面是敬畏的,因为和其他孩子一样,杰克身上也残留着文明社会的惯性,他会不由自主地服从于拉尔夫的道德力量。但另一方面,杰克又打心底里反叛这种道貌岸然的社会权威。毕竟对于底层的野孩子来说,礼仪和斯文不能当饭吃,弱肉强食才是最真实的生存之道。到了没有大人管理的荒岛上,对野蛮力量的崇拜逐渐压倒了文明的约束。

所以就像是我们一开始说到的那个囚徒实验,荒岛就是实验里的监狱,孩子们也开始逐渐进入自己的角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统治者和反叛者,一切都开始到位。

要保护火种等待救援,还是顺从天性去丛林捕猎,拉尔夫和杰克之间的矛盾其实很简单。拉尔夫想要在荒岛上生火,只要经过的船只能够看见山顶冒出来的烟,那么大家就可以得救,回到原来生活的世界。可以说,火就是拉尔夫回到文明社会的希望。但是杰克想要打猎,他要追逐自己的欲望,去丛林里捕杀野猪。对于杰克来说,这还不仅仅只是为了大家能够吃到肉,这更像是一种冒险和征服自然的本能,是以往被文明社会压制的冲动。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家要看着山上的火,不让火熄灭,那就没有足够的人手去打猎;如果大家都去打猎了,那么维护火种的人就不够了。我们可以看到,火种和打猎之间的冲突正是文明和野性之间的斗争。

要知道,火的发明正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兽时代的起点。有了火,原始人才能有效驱赶猛兽,保护人类的族群;有了火,原始人才可以和寒冷对抗,延续生命;有了火,原始人才可以烹饪食物,增进智能和体能。也正是因为火,原始人学会了从矿物中提炼金属,金属的使用促进了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人类用金属创造武器工具,从而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荒岛上,孩子们将再一次面临选择,到底是要保存回到文明世界的火种呢,还是要放任自己野兽的天性去打猎,让这文明的火焰就这样熄灭?

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听从拉尔夫的指挥,轮流看着山顶上的火,不仅要留着火种,更要让火烧得旺起来,让火烧起来的烟飘起来,这样他们才能得救。但是很快,这种团结的局面就被打破了。杰克带着他的手下去打猎了。

面对着死命挣扎的野猪,一开始谁也不敢下手,哪怕再野蛮,这也只是一些小孩子。可是孩子们很快就适应了猎杀的行动,在杰克的带领下,这些孩子骨子里的血性被激发了出来。在戈尔丁的笔下,那是非常残酷的一幕。

在树丛里,有一头肥硕的老母猪,此刻它正在悠闲地享受着天伦之乐。在它像大气泡一样胀起来的肚皮上,挤着一排黑里透着粉红色的小猪仔,有的正在睡觉,有的正眯着眼睛往肚皮深处拱,还有的正滋滋滋地叫唤着。可是杰克一声令下,孩子们举着尖头用火烧过的木头长矛,冲向了这头老母猪。老母猪被长矛扎中了,受惊的猪仔们四处逃窜,重伤的老母猪发疯似的乱冲乱撞,孩子们被鲜血刺激得红了眼,对发狂的老母猪穷追不舍。空气里充满了血腥、恐怖、汗水和嘶喊。最终,杰克冲上前去,一刀砍下了老母猪的头。

那些参加了猎捕行动的孩子们洋洋得意,因为他们胜利了,他们取得了光荣的战利品。而那些没有参加猎捕活动的孩子们同样分到了猪肉吃,他们吃得津津有味。要知道,自从流落荒岛,他们就一直在吃野果,新鲜的肉让每一个孩子都兴奋不已,哪怕是一直反对打猎的拉尔夫,也受不了猪肉的诱惑,接受了杰克炫耀一般的施舍。

这次猎捕行动证明了杰克的力量,也唤起了孩子们内心中野性的本能。大家内心的天平终于从象征文明和道德的拉尔夫转向了象征力量和欲望的杰克。

走向堕落的死亡狂欢。在这个荒岛上还有一个非常恐怖的角色,那就是野兽。一开始这个野兽还只是几个孩子做了噩梦看花了眼的幻觉,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所有的人都越来越相信,在这个荒岛上真的有一个野兽。各种各样的流言在孩子们之间散播开来,有的人说这个野兽是从海里来的,有的人说这个野兽是从天上来的。尽管没有人真的看见过这只野兽,可是对于野兽的恐惧就像是瘟疫一样,在孩子们中间蔓延开来。

那这个野兽到底存在不存在呢?故事里有一个貌不惊人,但是眼睛非常明亮的孩子,他叫西蒙。西蒙说,大概这个野兽就是我们自己吧。然而孩子们谁也不相信他,所有人都恶狠狠地嘲笑他。

直到那一天,杰克带领着他的猎手杀掉了野猪,割掉了野猪巨大的头颅,然后把野猪血淋淋的头颅放到林子里的空地上,作为献给野兽的祭品。在森林里游荡的西蒙撞见了野猪的头,这时候野猪的头已经吸引过来非常多的苍蝇,远远看上去,这个钉满苍蝇的死猪头异常恐怖。西蒙的癫痫刚好在这个时候发作了,他半昏迷的状态下把这个死猪头看成了一个会说话的怪物。这个怪物向西蒙发出他的警告,他说西蒙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孩子,如果他继续执迷不悟,他将会被所有的孩子一起杀死。这个钉满苍蝇的死猪头发出的警告,预言了西蒙的悲惨命运。

西蒙绕过死猪头继续往前走,终于发现,原来那个让所有人都非常恐惧的野兽是一具早就已经腐烂发臭的飞行员尸体,尸体挂在降落伞上随风而动。西蒙下了山,想告诉大家野兽的真相。然而,等待西蒙的竟然真的是死亡。

当时山下的孩子们正在分吃野猪肉,天上开始打雷和闪电。杰克为了鼓动起孩子们内心的野性,一边跳舞一边吆喝:“杀野兽喽!割喉咙喽!放他的血喽!”这些孩子们很快就被杰克感染了,大家就像着了魔一样,纷纷围着圈跳着舞,嘴巴里唱着血腥的歌词,就像原始人进行巫术仪式一样,所有的人都丧失了理智。

西蒙冲进了正在跳舞的人群,想要跟他们说清楚野兽的真相。然而,意识纷纷陷入狂乱的孩子们竟然把西蒙当成了野兽,所有的人都开始殴打西蒙,他们尖叫着打他、咬他、踢他,甚至连拉尔夫都好像丧失了神智,加入了谋杀西蒙的行列。最后,可怜的西蒙就这样被打死了。

作者戈尔丁曾经说过,古希腊的神话给了他非常多的创作灵感。西蒙的命运其实就很像古希腊神话里经常出现的先知,也就是预言家。比如在著名的特洛伊战争里,希腊人为了攻破特洛伊固若金汤的城墙,把他们的士兵装进巨大的木马,送进特洛伊城。特洛伊的先知和祭司拉奥孔预言了希腊人使用木马计的险恶用心,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最后站在希腊人这一边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甚至招来了毒蛇,咬死了看破真相的拉奥孔。

所以说,先知总是背负着非常悲惨的命运,他总是能看破人类命运的悲剧走向,但他先知先觉的能力往往不被人们相信,甚至会给自己带来死亡的结局。像西蒙这样的先知,或者说他的清醒和理智,就像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一样的孤独,反衬出了众人的沉沦和盲目。而他所发现的真相不被大家所承认,也正是因为被欲望支配的人就像是最没有理智的野兽,恶是他们骨子里最深刻的原罪。《蝇王》就是人性里最恐怖的深渊。

在故事的最后,所有人都站到了杰克这一边,彻底失势的拉尔夫成为了被杰克狩猎的对象。他就像是一个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杰克必须把他揪出来,当着所有人的面杀掉他,才能让自己的权威彻彻底底地无可撼动。

在这里我们无法想象,这还是孩子们吗?这群杀红了眼的孩子,也正因为他们是孩子,大的不过十一二岁,小的也只有六七岁,可是他们的行为比成年人更残暴、更血腥、更恐怖。

如果说杀野猪是人类寻找食物、征服自然的本能,杀西蒙是大家意识不清的失误举动,那么像猎杀野猪一样的去捕杀拉尔夫,就是人性彻头彻尾的堕落,也是人性深处最最恐怖的恶。

在这场暴行里,拉尔夫是无辜的吗?不,拉尔夫也不是正义的化身。当他的权威受到杰克的挑衅,他难道不也是想着把所谓的民主发展成为独裁吗?只是在弱肉强食的法则里,拉尔夫是权力斗争的失败者,还没有来得及像杰克一样展开他的暴政。而拉尔夫也真的参与了谋杀西蒙的行动,就算只是被那种狂热的氛围蛊惑,但是拉尔夫确确实实也是谋杀西蒙的凶手之一。

因此,当所有的人都在杰克的指挥下去追杀拉尔夫的时候,被逼急了眼的拉尔夫也同样会毫不犹豫地用尖锐的木头长矛刺向他的敌人。

所以,拉尔夫和杰克的斗争在表面上或许是文明和野蛮的对立,而杰克的胜利象征着野蛮彻底压倒了文明。但是问题并不仅仅是这样的,拉尔夫的动摇和堕落难道不是意味着文明的脆弱性吗?在本能的面前,原来文明的力量是这么的不堪一击。原来在特定的情境里,道德也可以堕落成罪恶,人性的恶在这里暴露无遗,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没有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所有的人都是暴力的参与者。而唯一那个看破真相的西蒙,已经悲惨地死去了。

讽刺的是,当杰克他们开始放火烧掉林子,想要把躲在林子里的拉尔夫逼出来的时候,火冒出来的浓烟引来了救助他们的海军。大人们看着这群灰头土脸的孩子们,以为他们只是正在玩打仗的游戏。当大人们问“你们的头头是谁”的时候,拉尔夫响亮地答应了一声,而杰克只是往前走了一步,又默默地退下了。

最终,拉尔夫大哭起来,他为什么而哭呢?戈尔丁写道: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哭。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结局。暴力而血腥的杀戮到了大人的眼里,不过是孩子们闹着玩的打仗游戏。是啊,小孩子嘛,能坏到哪里去呢?然而正是孩子身上的恶,才是人性最恐怖的深渊。

当真正的成年人出现的时候,拉尔夫内心的秩序感和道德感再一次涌现,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大人们,自己是这群孩子的头头。杰克则不得不收敛起被释放出来的野性和欲望,再一次站到拉尔夫的后面。而那些早已释放天性的孩子们同样也在文明的规训下表现得老老实实的。

然而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孩子们的罪恶就这样被重新到来的文明冲刷得一干二净了吗?就像是西蒙的尸体被海水冲走,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不,恶潜藏在人们的心底,而那些文明、道德、礼仪、秩序、礼节全都是虚假的东西,他们就像是一扇并不怎么坚固的牢门,一旦有机可乘,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恶就会逃逸出来,制造出最恐怖的事。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不禁问道,为什么戈尔丁会写出这么恐怖的幻想小说呢?出生于1911年的戈尔丁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甚至在1940年的时候应征加入英国海军。他所在海军部队曾经击沉过德国的俾斯麦战舰,他本人也曾经参与过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

两次的世界大战不仅仅是对戈尔丁,而且对当时几乎所有的欧洲人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精神创伤。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让很多欧洲人开始思索,人性的恶到底可以深重到什么程度。就像戈尔丁说的,经历过那段恐怖岁月的人大概都会明白,恶之于人就像是蜂蜜之于蜜蜂。

所以在戈尔丁这里,恶是潜藏在人内心深处最恐怖的本能。《蝇王》就是苍蝇之王的意思,这个词来自于圣经,意思是万恶之首。在戈尔丁的这本《蝇王》里,蝇王看似是那个被苍蝇覆盖的死猪头,但是作为真正恐怖之源的蝇王本性中的暴力和罪恶。

好了,关于《蝇王》,我们就分享到这里。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